来源:券商中国


(相关资料图)

2022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再创新高。

2022年,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突破万只,基金经理总人数突破3000人。与此同时,权益类基金2022年业绩表现创下近十年第二差的纪录,这样的业绩表现或许也加剧了基金经理的职位波动。

数据显示,2022年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新聘基金经理总人数687人,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达到325人,离职人数超过2021年的323人,基金经理离职的数字继2021年后再次刷新历史数据。

人才是公募基金的核心资产,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创新产品的百花齐放,基金经理的良性流动也自然成了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新旧基金经理交接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人员突然空降、仓位大幅变动、封闭期离职等乱象,折射出基金管理人对持有人的不负责任态度,应该引起重视。

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有来自132家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的325位基金经理离任,这一数字超过2021年全年的323人,刷新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之最。

离职人数最多的基金公司在2022年基金经理的离职人数高达9人,离职人数超过5人的公司有9家,其中既有规模超万亿的头部基金公司,也有规模不足千亿的中型基金公司。

离职的基金经理中,既有管理规模超百亿的“顶流”,也有默默无闻的新人。

对于基金经理变动的原因,有基金研究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个人主动选择离职,这类人主要出于职业发展的考量,比如当下薪酬待遇不及预期、排名考核的压力过大,或者有更好的职业选择等等,另一方面是被动离职,比如触犯法律法规、个人考核不达标等导致其无法胜任基金经理一职。

值得注意的是,42家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的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超过新聘人数,管理人数呈现净流出状态。其中一家成立时间超6年的小型基金公司,2022年初的5位基金经理有4位在2022年选择离职。

作为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机构,大多数公募基金的小范围人员流动实属正常,不过,一些基金公司的核心人员流动太快,团队稳定性不佳,已经严重影响到基金产品的正常运作,以至于影响到基金持有人的贴身利益,这些现象应该引起监管和持有人的重视和警惕。

影响有多大?

基金经理流动的背后有多重因素,而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的差异为基金经理的新老交替带来较多不确定性。“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这句被很多基金持有人当成选基金的至理名言,侧面反映的正是基金经理对一只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体现。

基金经理的变更主要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呢?

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不同导致基金净值“跑偏”。近日,一只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因实际净值涨幅与预估值相差5个百分点,引发基金持有人关注。产生如此大的误差,主要原因或许是该基金于2022年12月中旬发生的基金经理变更,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前后两位基金经理的持仓风格有很大差异。

而持有人最大的疑问,一是为何不寻找与前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相似的基金经理接任,二是投资风格差异较大的基金经理在接任后,无论是销售渠道还是基金公司,都有责任对持有人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也应该做好仓位配置变动的交接工作。

基金经理离职时间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对获取不同信息的持有人也体现出“不公平”性。分析2022年5月离职的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旗下的产品持有人结构,不难发现,早在2021年底就有大量机构资金意外提前撤退,不排除这些机构已经提前知晓基金经理即将离职的消息,而大多数持有人也只有在5月的离职公告发布后,才获知该信息。

此外,处于封闭期的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离职,近年来最被持有人诟病。近年来,封闭期长达3年、5年的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增多,其中不乏一些由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产品凭借基金经理的市场号召力而成为爆款。不过,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在封闭期选择离职,而基金持有人却无法赎回,此举无疑伤了持有人的心。

针对基金经理离职对持有人产生的上述不利影响,有基金评价人士倡议,基金公司在选择接任的人选时,应该考量投资风格的延续性,以免因调仓换股幅度过大对持有人造成“伤害”;在离职信息的披露上,基金公司也理应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对于封闭时间较长的产品,可以在发行初期就设置多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减少单个基金经理离职引起的负面影响,或者在产品发行初期就设置好允许持有人赎回的特殊条款。

整体来看,虽然基金经理2022离职的绝对人数创下历史之最,但是基金经理的离职率(离职率=200%*离职人数/(期初数+期末数))较2021年出现明显下滑,为近4年新低。

具体原因来看,招商证券指出,监管2022年颁发的管理办法和实施规定加大了对基金经理离职、奔私等的约束,其中第一条规定将静默期由之前的3个月延长至1年,提高了公奔私的门槛,而第二条规定中的追索扣回制度同样适用于离职人员,也就是说已从公募离职的人员有可能被要求退回奖金。可见,监管颇为关注人才流失等问题,为了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对基金经理离职的限制和约束愈加严格,有助于促进行业的人才稳定和长期发展。

基金经理去哪了?

2022年有325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不乏董承非、周应波、林森、崔莹、雷鸣、肖肖、葛晨和袁芳等明星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主要去向是哪?

创设或加盟私募基金成了大多数公募基金经理的选择。如周应波成立了运舟私募基金,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董承非加盟睿郡资产,任公司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林森和崔莹成为勤辰资产的合伙人和投资经理,雷鸣成为上海润时实控人,葛晨加入高毅资产。有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经理在公募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投研经验,在私募基金受到的约束更少,能够更好地去追求自我价值。

招商证券研报中曾指出,大部分奔私基金经理选择自主创业,占比约七成,选择创业和加盟的基金经理公私募的年化收益差分别约7.80%、11.46%。

近年来,公募行业发展迅速,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大,也有一些基金经理选择能提供更大舞台的头部或者排名更靠前的基金公司。头部基金公司凭借强大的投研平台,不仅能为优秀的基金经理提供可观的薪酬,也能提供丰富的投研资源,这些对优秀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一些新设立的资管机构和新公募基金凭借着开放的平台,也吸引了有经验的基金经理加盟。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多年后,又折返回公募,重新担任基金经理。如招商基金朱红裕离开公募后,陆续任职在一级市场、私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公司,2022年4月又重新担任公募基金经理一职,此外还有杨欢、王志华等。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指出,近两年迎来公募基金经理回归热潮:据统计,重返公募行业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共计59名,重返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主要在2015 年前后离开公募行业,又集中在2018-2022 年间重返公募市场,近两年重返公募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多达28 名。对比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和主动权益市场的新发情况,可以初步看出在权益市场收益高涨过后市场热度较高的情况下重返公募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较多。重返公募的基金经理中多数在退出公募行业4-6 年内重新出山,只有少数基金经理时隔超过10 年再次任职公募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总人数突破3200人

除离职的基金经理外,2022年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经理的数量也在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2年157家基金公司及资管机构共新聘基金经理685人,其中嘉实基金新聘基金经理数最多,合计有29人,9家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新聘基金经理人数超10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基金经理的总人数也在不断增长,诸如公募REITs、FOF、指数型产品等创新产品的百花齐放,也吸引了更多专业型人才加入公募基金经理团队中。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历史首次突破3000人,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经理人数高达3259人。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也有48家公募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未发生基金经理离职现象,如管理规模较大的华泰柏瑞、万家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基金基金经理总人数均超过30人,而2022年无一位基金经理离职。

(责任编辑:叶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