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光大银行发布关于“光大转债”到期兑付暨摘牌的第三次提示性公告,上市银行可转债进一步受到市场关注。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目前市场上共有19只上市银行可转债,整体来看,上市银行可转债的转股率偏低。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转债资本补充能力有限。在监管层重视金融业资本管理的背景下,银行业或将延续近年来加强外源性资本补充的趋势。


(资料图片)

银行可转债转股率偏低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市场上存续的上市银行可转债共有19只,包括4只股份行可转债、8只城商行可转债、7只农商行可转债,余额为2920.55亿元,约占可转债市场余额的34%。

还有部分银行拟发行可转债。1月19日,瑞丰银行公告表示,证监会对该行提交的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予以受理。长沙银行、厦门银行的可转债发行申请目前处于证监会反馈意见流程中。

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截至2022年末的可转债转股结果来看,上市银行可转债的转股率整体偏低,且各银行的转股率分化较为明显。截至2022年末,除部分上市银行可转债尚未进入转股期之外,苏农银行发行的苏农转债累计转股金额占发债总量的比例为48.46%,成都银行发行的成银转债累计转股金额占发债总量的比例为21.45%,其余上市银行可转债这一比例均低于20%,更有12只上市银行可转债这一比例不足0.1%。

此外,今年以来,部分银行对可转债转股价格进行了调整。2月3日,齐鲁银行发布公告称,将齐鲁转债的转股价格由5.87元/股向下修正为5.68元/股,成为2023年首家下修可转债转股价格的银行。无锡银行则将无锡转债的转股价格由5.43元/股调整为5.63元/股。对于上修可转债转股价格的原因,无锡银行在公告中表示与近期的定增有关。

正股表现影响转股率

为何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不高?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是否执行可转债转股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正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转股率低或许与二级市场正股表现不佳,投资者预期获利空间较小有关。

国开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岳安时认为,银行股股价长期表现不尽如人意,估值水平跌入历史低位区间。虽然上市银行本身的成长性受到大众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但其整体价值的增长难以体现在股票价格上,可能是银行可转债转股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从股价表现来看,部分转股率相对较高的银行股价表现更好。以成都银行为例,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成都银行的涨幅为32.53%,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涨幅位居第二位。

成都银行公告显示,成银转债于2022年9月9日进入转股期,该行大股东率先实施可转债转股。截至2022年末,成都银行第一大股东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成银转债已转股3.43亿元,转股后的持股比例为20%;第二大股东丰隆银行持有的成银转债已转股5.70亿元,转股后持股比例为18.50%。“主要股东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增持,减轻资本补充压力,彰显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信心。”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多渠道补充资本

当前,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需求较为旺盛。在业内人士来看,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转债资本补充能力有限,银行还需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本补充。

国海证券分析师靳毅认为,可转债可以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在这一点上要优于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但是,可转债只有在完全转股之后,才可以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在此之前,仅有转债价格超过债底的期权部分才可以计入核心一级资本,而该部分一般占比较小。”

惠誉博华在报告中预计,在监管机构更加重视金融业资本管理的情况下,银行业或将延续近年来加强外源性资本补充的趋势。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已有多家银行披露资本补充方案相关进展的公告,包括定增、配股等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

2月16日,邮储银行公告称,该行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证监会审核通过。2月17日,浙商银行公告表示,其A股配股申请获证监会审核通过。2月17日,中信银行披露关于A股配股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回复的公告,并对配股公开发行证券预案进行修订。在发行预案中,三家银行均表示,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畅帅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