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招银理财发售的一款公募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提出,“若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这引发各方广泛关注,也令“公募基金‘隐性’收费”这一原本便备受热议的话题再度升温。


(相关资料图)

《金融时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基民在买了一只权益类基金后,两年多时间内被收取的各项费用合计近5.4%,而持有收益率却仅为-0.1%。从产品说明书来看,公募基金涉及的收费种类繁多,除投资者在买卖时能直接看到扣除的销售手续费(即认购或申购费)、赎回费外,还有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费等各类名目,共同构成了投资者持有基金的“隐性成本”。《金融时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当前市场中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持有成本约为年化2%,有的产品甚至超过3%。

一项项被写入大篇幅基金合同中、却很难被投资者所察觉的基金费用,让近两年间原本投资收益就表现不佳的基民们获得感进一步降低。据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显示,基金公司从产品中计提的仅管理费一项便达1458.87亿元,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而与此同时,受各类内外部因素影响,去年全年A股市场表现低迷,债市在年末也出现大幅震荡。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产品业绩表现惨淡,整体亏损超1.45万亿元。

同样“默默”侵蚀着持有人一大块利益的还有交易费中的分仓佣金。因基金公司不具备交易所会员资格,其证券交易需要通过券商交易席位完成。所谓分仓佣金,可分为研究佣金和交易佣金两部分,即券商向基金公司提供研究服务收取的费用及代理基金公司交易的手续费,基金公司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向多家券商支付分仓佣金。不过,具体分仓规则并不透明。近年间,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显著增长,在202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后,2021年、2022年,分仓佣金已分别达222.55亿元、188.74亿元,佣金率均在万分之八左右,远超普通投资者购买股票的佣金率。

买方体验不佳,但对公募基金而言,行情好时投资者买卖基金热情高涨;行情不好时,基民不愿在低点卖出也使得基金规模不会大幅缩水。当前,“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一现象愈发为市场所诟病。

但值得注意的是,调降公募基金费用绝非一句简单的“降费”就能解决的,“一刀切”式降费既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以管理费为例,目前国内权益类基金产品半数以上固定管理费率为1.5%,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管理费率过低可能会导致产品低质量和市场恶性竞争,不利于公募基金市场健康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固定费率相较浮动费率而言,更能规避基金管理人的“短视化”行为,引导其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在市场大幅波动时保持理性操作。

再比如分仓佣金,尽管构成复杂,但若简单粗暴式下调将对卖方研究市场形成极大冲击,特别是对较为依赖研究服务取得分仓佣金的中小券商而言。与此同时,目前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愈发凸显。从2022年年报数据来看,头部基金公司净利润超过20亿元,而中小基金公司则表现堪忧,13家净利润均为负值。如何在降费的同时做好投研工作、推动产品创新、确保产品质量等,对中小基金公司来说绝非易事。

从海外成熟市场发展来看,调降公募基金费率是一个长期趋势。但费率改革涉及面广,需要广泛调研,如何平衡改革过程中的投资者利益与行业发展需求,是一道需要“组合拳”来破解的难题。应审慎研判下调费率的种类、时机、方式与幅度及其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基民获得感,维护好投资者利益,促进公募基金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维护健康良好的行业生态,进而推动加快构建公募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

对基金公司而言,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是当前的一项首要任务。要切实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严禁短期激励行为,可通过加大对基金定投等长期投资行为的激励安排,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责任编辑:叶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