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此前业内流传的“基金实时估值功能下线一事”,终于得到了证实。6月7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基金公司、第三方基金代销平台等处获悉,根据监管要求,基金实时估值功能将下线,相关机构需做好投资者解释工作。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基金实时估值被要求下线,是因为该功能需要基金公司提供实时持仓数据,涉及数据合规和数据差异两大问题,本质上还涉及基金投资理念引导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实时估值起初是由以C端散户基民为主的销售平台提出,因为这更好地迎合了基民追涨杀跌心理,可能导致不理性的加减仓行为。此外,热衷于基金实时估值,还可能导致强势渠道对基金公司提出不合理的透露持仓的要求。


【资料图】

涉及合规问题

和数据差异

在正常的行情动态数据呈现上,由于基金净值走势要以持有的股票等底层资产涨跌幅为依据,因此净值数据更新会滞后于交易市场。为了能让基民及时对净值走势有大概了解,一直以来主要的第三方平台都会提供基金净值估算功能。但这与本次下线的基金实时估值并不是一回事。

某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基金净值走势图一般指第三方平台根据基金季度公开持仓结合当天行情走势拟合而来,这和基金公司没有关系。但基金实时估值却需要基金公司提供数据,而且提供的是最新持仓数据,跟随盘面情况即时提供。

“这涉及两个重要问题。”该公募人士认为,第一,基金公司为第三方平台提供实时持仓数据,会提前透露基金持仓,涉及合规问题。“当天收盘后,基金公司内部运营部门会统计基金当天净值涨跌幅,但这些数据并没有经过托管行复核,是不能公开的。向第三方平台提供实时持仓,还会增加基金公司的工作量,基金公司本身并不太愿意做这个事情。”第二,实时估值即便和最终数据差异不大,但也会存在极端情况,例如在尾盘基金临时有大的申赎资金,最终净值就可能差异比较大,即所谓的“偷吃”现象。

某第三方平台内部人士对记者称,基金净值估算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平台对净值估算的计算方法和模型有所不同,再加上其他因素影响,估算的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基金净值的实际变化。

据悉,目前基金公司需在6月16日前完成相关系统改造并下架盘中估值服务,并要做好投资者解释工作,向投资者说明盘中估值不准确也无实际意义,避免引发投诉风险。

容易助长追涨杀跌

实际上,基金实时估值引来监管关注,本质上还因为涉及投资理念引导问题。

“基金实时估值最初主要是第三方平台提出要做的,大约在春节前后开始酝酿。”上述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说,实时估值的本意是让基民能更准确知道基金当天涨跌情况,迎合了基民追涨杀跌心理。“想要这种数据的平台,多是以C端散户基民为主的销售平台。相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平台并不太会热衷做实时估值,因为机构投资者相对比较成熟,知道基金一天的涨跌情况,并不会有太大参考价值。”

据该公募人士透露,他所在的基金公司此前和一家第三方平台沟通过,该平台当时建议所有基金都进行实时估值,但当时该公募提供不了数据。后来这家平台在和别的基金公司沟通过程中,就遇到了有基金公司不同意的情况。该公募人士还对记者表示:“虽然明知这不合规,但之前有强势渠道要求我们每个月提供一次持仓情况。”

前述第三方平台内部人士称,基金实时估值可以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分析基础,但会加大普通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因为这种估值会使投资者对基金涨跌产生一个具体数值预期。当实际净值没达到预期时,投资者产生负面情绪,进而迁怒到基金经理;当实际净值高于预期时则容易产生亢奋情绪,有可能导致不理性的加减仓行为。

长期投资理念需加强

正是为了引导正确的长期投资理念,监管此次才要求下线基金实时估值服务。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规范基金估值服务更有利行业的健康发展。

前述公募内部人士认为:“实际上,基金投资并不适合、也不需要这么做。基金投资倡导的是长期持有,而不是看着每天涨跌幅进行交易,如果是这样,就和炒股没什么区别了。”

在前述第三方平台内部人士看来,净值估算数据只是参考数据,和真实数据存在差异。而且基金净值估算模型也无法实时反映基金经理的仓位调整、基金投资标的变化、市场情绪等影响因素。因此,基金公司、第三方平台等主体,应通过这次事件引导投资者对基金净值估算数据和基金实际净值的正确区分,让投资者明白净值估算仅仅是参考,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基金投资贵在中长期持有,判断一只基金是否值得投资,不能仅看单日的表现,更不能依据净值估算进行短线操作,投资者应理性投资。基金公司也应加强投资者教育活动,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上述第三方平台内部人士说。

(责任编辑:叶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