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 中新社广西分社的记者林馨。

我和以“臭”闻名的螺蛳粉是“老乡”,都来自广西柳州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年4月份,这座小城大街小巷上不仅螺蛳粉味飘香,还有数十万株洋紫荆盛放。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粉色的花海里,弥漫着一股螺蛳粉味,既“好看”还“好吃”。

从业9年多来,长期蹲守家门口,作为一个不沿海、不靠边、非首府的小城市,柳州新闻资源相对没有那么丰富。于是持续挖掘同类新闻题材,也成为驻点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洋紫荆”和“螺蛳粉”算得上当地的“城市IP”之一,也是新闻报道常年深挖的主题。因此,我也成为了一名“追花者”和螺蛳粉的忠实粉丝。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 如何能够将同一题材常写常新,讲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宣角度故事?

图为柳州市洋紫荆花开满城。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1

用心感受生活,

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

“洋紫荆”和“螺蛳粉”,作为柳州市两大“网红”,冥冥之中似乎有着几乎相似的命运。

两者均在20世纪80年代走上柳州街道,但走红都不超过十年。

2012年,工业重镇柳州提出一个小目标:打造“花园城市”。洋紫荆成为“主力军”,开始大规模种植。

经过数年培育,每年3—4月,30万株洋紫荆一同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花”的春日盛景。这场“粉色风暴”,也成为柳州人和四方游客的每年之约。

每年,洋紫荆盛放时节,我也会像很多柳州人一样,精心打扮一番,约上三五好友,一同赶赴这场属于柳州人的春日之约。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在柳州街头感受洋紫荆盛放。

作为一名“记录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去理解生活。

我相信 我手写我心 ,只有我自己感受到柳州人每年对这朵花的期待,才明白这朵花承载的故事;只有我自己也参与了这场花的盛宴,才能捕捉这朵花的变迁,如何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等。

图为2015-2023年,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每年与洋紫荆合影留念。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

洋紫荆见证了柳州从“酸雨之都”到“宜居花城”的演变,也见证了我从一名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小女孩的妈妈。这是我作为“记录者”的坚持,也是“参与者”的幸运。

图为柳州市洋紫荆花开满城。中新社记者 林馨 摄

2

“年年岁岁花相似”

如何常写常新?

9年来,在“追花”路上,我和同事们采写了大量关于洋紫荆的新闻,包含图文网稿、视频稿、海外文字通稿,及直播、VLOG、微信等新媒体。

一朵花,如何常写常新?

没想好角度?先到现场去看看

坚持一线采访,不断深入挖掘,才能常写常新。坦白说,其实每年洋紫荆花季即将到来时,内心也会难免陷入焦虑和重复:花都开好了,今年的报道新角度是啥,还没想好。

虽然每年的题材是相同的类型,但细节和现场感却不会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每年洋紫荆盛放,我和同事们都会反反复复到柳州市街头小巷“扫街”,认真观察花开时的各种场景,不同的人在同一场景下的不同反应。

图为一民众在洋紫荆树下嗦粉。林馨 摄

所谓高手在民间。在现场,我们碰到了在洋紫荆树下的各种有趣场景:有在洋紫荆树下嗦螺蛳粉的、有爬上车顶凹造型拍照的、有在洋紫荆下开直播蹭流量的;还有的人则抓住商机,在洋紫荆盛放的道路出租梯子,附上“欢迎登梯拍照1元1人”等字样的牌子和支付二维码。

这些有意思、生动的现场细节,被我和同事们捕捉住,加工成各式各样的新闻稿。

比如《广西紫荆花满城 民众柳州登梯拍照1元1人》《广西柳州紫荆花满城盛开 市民祭出各式“绝招”赏花自拍》《广西柳州落下“紫荆花雨” 粉色浪漫引人醉》, 这些同个题材的稿子,靠有趣、鲜活的现场感来打动受众,也靠记者的“敏感性”发掘现场细节,这些体现差异化的细节成为稿件的看点。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在融水洪灾一线采访。

3

小切口+大背景,常试常新

千万别小看这一朵花,它不仅能跳出地方写新闻,还能写出“花”。

对于同类型的报道题材而言,如果苦于没有灵感,不妨尝试寻找不同的切入角度,也是常用的方式之一。

于是,我尝试把这“一朵花”这个小切口,放入当下不同的背景里去纵深思考,看看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跟随环保执法工作人员爬上楼顶采访。

比如,往回看柳州是一座工业重镇,还曾是“酸雨之都”。相信多数人对工业城市的第一印象,大抵是蒙蒙的天空、烟囱林立。但柳州这样一座工业城市,为何会变身为“花园城市”?

这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工业城市的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于是有了《广西柳州满城紫荆花开 “酸雨之都”变身宜居之城》《中国工业城市祭出“工业旅游牌”揽客》《广西发展“美丽经济” 助农致富扮靓城乡》稿件。

比如,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兼具新奇有趣、易传播等特点的短视频引发热潮。我观察到,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活跃,中国各城市也抓住这一平台营销,打造“网红”城市。于是,我以洋紫荆花开,民众在花海里徜徉、拍摄短视频为切入,采写《广西花开满城引民众“抖”起来 短视频成城市营销利器 》,反映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活跃,这一平台也渐成中国城市宣传利器这一新现象。

再比如,今年是疫情政策优化调整的第一个春天,我观察到各地“赏花经济”迎来一波热潮,文旅市场春潮涌动。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发现柳州市已经将“一朵花”玩出“花”,跳出柳州放眼全国来看亦是如此。

于是便有了《中国各地“赏花经济”玩出新“花”样》这篇稿子,以点带面聚焦“赏花”+产业,从农家乐、乡村民宿,到时下流行的研学、露营、夜经济等“打开方式”解锁赏花新玩法、新变化。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2017年随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赴缅甸采访。

4

融媒体时代,解锁“新花样”

“追花”这么多年,我发现我还得向这“一朵花”学习,它不断跨界融合、解锁新花样,是不是和融媒体报道有几分相似?

在融媒体时代,我和同事们不断“尝鲜”,尝试着在新媒体报道形式上,以微信、短视频、直播、VLOG等不同方式解锁“一朵花”的多种表现形式。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直播吃烤猪眼睛。

每年,洋紫荆盛开时,柳州人戏精上身,各种奇葩的拍照姿势,画面太美,简直让人不敢直视。于是我和同事们默默深扒了一波特(gao)别(xiao)的拍摄紫荆花时的各种照片,发布中国新闻网微信《戏精上身?这座城市赏花拍照姿势竟如此销魂!不好笑算我输》。

为了更直观展现柳州花开满城的美,我和同事们兵分3路直播《想与紫荆花肩并肩?来柳州解锁新姿势吧!》,多视角+航拍画面展现柳州数十万洋紫荆绽放的场景。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在拍摄VLOG。

柳州开通“赏花专线”公交车后,我和同事又尝试以VLOG方式“赏花”,《广西柳州30万株洋紫荆盛开 小新带你乘“赏花公交”来打卡!》带领受众跟着镜头一起体验搭乘“赏花专线”,打卡洋紫荆花。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与同事王以照在直播。

融媒体时代,作为记者既要改变和适应,也有不变和坚守。 变的是,不断学习、提升“内功”修炼“十八般武艺”,变身“多面手”。还要能够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偏好,“看碟下菜”有针对性地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产品。

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是对新闻事业客观、真实的坚守和日复一日的热忱。

图为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馨在融水洪灾一线采访。

今天先和大家聊到这,愿大家的新闻事业之花都能绚丽绽放,生活得像花儿一样幸福。

作者:林馨(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

编辑:熊静怡

责编:魏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