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晚上,彗星将从地球掠过,「8」个人凝聚起来,成为命运共同体,打开了量子悖论的无限盒子。然而,好奇心害死的不只是薛定谔的猫,还有人性。这是2013年的美国科幻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
(资料图)
电影随着女主角艾米前往朋友的晚餐派对路上开始,她一边开车一边和朋友通电话,突然通讯中断,手机屏幕也破裂开来,她觉得,这个彗星来临的晚上好像有不祥之兆。
当四对情侣就座用餐,各人攀谈时对彼此的记忆误差,令气氛变得异常,忽然间一切通讯中断,瞬间还全面停电,众人处于一片黑暗当中,赫然发现远处有一间房子,依旧灯火通明,他们好奇的派人前去一探究竟,结果却发现在这栋房子里,有着与他们一模一样的八个人,正在进行聚会……
于是乎,一连串怪诞的事件,也就由此展开……
这部电影,剧本写了一年,成本仅有5万美元,在导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的家中用五个晚上拍完。演员只拿到当晚自己角色演出的「指令」,对白自由发挥。在演员也不知道对手的「指令」和全盘故事走向的情况下,交出自然的互动和真实感。
既然电影不靠大场面、特效雕琢,就特别倚重故事本身,故事用彗星横越地球做契机,引出平行时空的主题。故事里提到一些科学理论,好比电影片名Coherence,解作「凝聚」。
彗星几十年一遇,8个人刚好定在这晚相聚,注定要共同面对命运的抉择题。不过,开头「凝聚」的8个人是来自同一个时空吗?
果然,魔鬼藏在细节里,电影中有大量的细节藏在对话中,每个对话看似家常的内容,看似琐碎但回过头仔细看,会发现其中都跟接下来的剧情有点关系。从电影开头,处处埋下伏笔,在电影中用无声的方式揭露,唯有观看细节或重看电影才能发现。
每个人的动作跟语气也是很重要的细节,虽然电影中的演员都不知名,但可以看出每个人都为这电影相当尽力,每个角色的语气跟眼神都有小提示在各个角色的关系或者是剧情的伏笔。
本片之所以烧脑,就是导演为每个细节都注入玄机,观众必需留意角色每个互动、对白之间的矛盾、道具的细微变化,才能了解原来是编剧早已埋下的种种伏线,需要二刷才能了解戏中精髓。
观众的视角都是以女主角为主,观众是透过女主角的解释、想法、走动跟眼神,让人知道人性的根本,对于生活的悔恨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一般人的想法,很能贴近观众。
电影通过剪辑,把不同时空的晚餐现场串连在一起,乍看之下,只是一班关系有暗涌、带点生疏感的朋友。但原来他们是两班各自凝聚了不同平行时空的人,电影暗示,时空的缺口早已打开,就在角色和观众都还未察觉之时。
当这些像拼图碎片般四散的线索扰乱着观众的视线时,角色的组合又随着他们离开房子而形成新的凝聚:每一次角色离开房子,回到的已经不是原本的房子,而是另一平行时空、另一人生的房子。
在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Schrödinger"s Cat)中,一只猫被锁在箱子里,箱里还有个毒气瓶。用量子理论角度看,猫的生与死是两种同时并存的状态,唯有直到箱子被打开的那刻,叠加状态瓦解,才得出一个现实。
片中,众人就是猫,房子便是箱子。因为好奇心,休和埃米尔离开房子,开启了往后一连串好友们分裂相争的事件。艾米亲眼见证了自己人生的无限版本与可能性,那么问题来了: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在彗星离开、把众多平行世界重新分隔开之前,艾米应该努力找回本身的世界,还是找个更加完美的?
在看过不同职业、个性的好友及男友后,艾米找到了自己该有的完美人生版本:身为当红舞蹈员、男友准备求婚,事业爱情两得意。讽刺的是,完美的版本竟是「没有被打开的箱子」,没有「猫」受到伤害,没有人离开过房子,这正是一开头就已提及的最好应对方法,所有人只仰望着彗星,一切如常。
但是在这个完美版本中,艾米必须狠下心去解决房子内的「自己」才能取代其位置,为了生存,她抛开人性负担,狠狠地砸破了「自己」的头。可是,隔天醒来后,「自己」似乎还未死去,而艾米亦再也回不去了。
电影成本为五万美金、五个晚上和一个场景。你可以想象吗?这么低的成本,建构在一个不错的剧本跟一群努力的演员们。导演很清楚这电影的低成本,他用清晰的剧本包装、单一的场景、伏笔式对话跟细节来说故事。这电影像是伪纪录片,让观众宛如在玩密室逃脱,揭露人性本恶的画面。
虽然现在人喜欢计算机特效、英雄片跟很有话题的电影,但适时的回头会发现有些无法用金钱打造的故事会比现在动则上千亿的电影来的好。认真说好一个故事,是不管多少金钱能塑造的。
这部电影需要你静下心,像看推理小说般的伏笔,看完电影。也可以像我一样,看第二次电影般的解密。好好的享受电影带给你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