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肖辛 实习生 庞孙涵 苏报通讯员 孙佳荣
从零星试点到遍布全市,小小疏导点为便民圈增添活力,“圈”出了文明,也“圈”出了幸福感;“城管+商户”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实现“美丽苏州”共建共治共享;垃圾分类“苏州模式”示范全国,从提升公众获得感出发,一系列惠民之举推陈出新……
今年以来,苏州市城市管理系统从市民群众身边小事入手深化服务,将城市管理与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有机结合,高效统筹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城市新活力,为“美丽苏州 满意城管”品牌注入新内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疏导点双向服务
便民圈“圈”出幸福感
夏季,水蜜桃、葡萄、香瓜等水果大量上市,城市里的地产瓜果自产自销点上人气十足。从往年的市区推广,到如今全市覆盖,130多个自产自销点、超过2400个摊位,方便了市民的生活消费,也为果农提供了固定经营场所,不再“打游击”。
今年以来,苏州市城市管理部门以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为目标,升级开展了疏导点的设置与管理工作。除了季节性农副产品销售以外,城管部门也针对餐饮、集市以及修车、缝补、配锁等不同类型的摊点,科学划定了经营区域,规定了经营时间和范围,形成以基本商业服务为主体、摊点疏导点为补充的服务格局。全市各地不断优化监管方式,推动共治共管。其中,相城区针对不同类型对象,按需设置疏导点,在居民小区、农贸市场附近设立蔬菜点,在工业区周边配备了一批餐饮点,在商圈范围内融合了夜摊点,可容纳约400个摊位,创新“四不”“四有”“四包”的社会化管理模式,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325份,促进经营主体自律自治。
治理举措的优化,为市民和经营者提供了更加贴心的双向服务,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圈”出更多幸福感,也让公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商业布局更加合理,设摊管理更加规范,城市烟火更加浓厚,市容环境更加优化”。
“城商协作”以服促管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苏州市城管系统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打通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米”。
随着城管服务专员制度的推行,城管部门为辖区内的大额投资、标志性项目和重点企业、重点商户配备了一对一的服务专员,提供城市管理方面的政策指导。近日,大润发太仓店要在周边设置活动点位,店家工作人员因不知如何申报犯了难。通过太仓行政审批窗口电话沟通和城管助企服务专员现场指导,门店负责人按照要求设置现场点位、备齐审批材料,一次性通过审核。
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局结合城市管理职能特点,强化行政合规指导,优化服务提升市场活跃度。面向市容环卫责任“星级商户”发放的“政策服务礼包”,帮助符合条件的商户参与到特色经营活动中,简化了城市管理领域部分事项的核查流程,实实在在惠商利企,与企业、商户搭起了密切联系和良好互动的桥梁,营造了安心、省心、舒心的高品质城市管理服务环境。
以服促管,带动“双向奔赴”,多元共治的氛围日益浓厚。今年,全市各地纷纷推行“城管+商户”协作机制,通过组织商户召开座谈会、建立信息群、参与志愿活动等形式,不断优化共享共建共治的格局。
垃圾分类智慧便民
提升公众获得感
垃圾分类重在养成、贵在坚持,要做到这两点,切实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很重要。
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苏州将垃圾分类治理做出了“温度”。
在全市5354个居民小区全部实现生活垃圾“三定一督”投放后,如今,这种模式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从6月开始,“过时投放”精细化治理专项行动在全市开展。各地“一区一策”,按需调整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模式,探索研究智能投放监管模式,在方便居民的同时,让垃圾分类进一步提质增效。比如,常熟市颜北社区以颜港一区29幢东分类垃圾房作为试点,利用现有垃圾房改造设置过时投放点。还有些区域的居民小区结合休息日居民作息时间变化,增设周末和节假日中午投放时段,或按实际情况延长小区投放点时长。
大件垃圾治理一直是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难点和热点。以“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全民参与、市场运作、社会监督”为原则,苏州建立起了科学、系统的大件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管理体系,实现了全域落实预约网络化,全面推进收运规范化,全力推动处置资源化。全市各地均每月开展大件垃圾免费集中清运日活动,让全市大件垃圾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便行”+“利停”
市民出行更顺畅
城市交通便利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苏州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今年,全市城管系统着眼“便行”和“利停”,多角度提升市民平安顺畅出行体验。
公共自行车优化布设、共享单车有效补充,让城市“公共骑行”系统更加便捷、绿色。今年,全市城管系统加快完善重点区域公共骑行停放点位建设,推进了毗邻地区的车辆跨区域通借通还,同时加强了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的科学管理。姑苏区与苏大附二院、市立医院本部协作,对院内和院外现有空间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为就医群众增加1000多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姑苏区开展“医城共建共治”行动,医院管理人员与城管队员共同开展非机动车的停车规范和指挥引导工作。
停车小问题,治理大学问,要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里,解决停车难题,就要有“科技”与“狠活”。作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今年,苏州计划增加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重点区域公共泊位5817个,在重点区域见缝插针施划“分步式”路内停车泊位1819个。同时,停车“无感支付”在全市越来越多区域成为现实,苏周到“先离场后付费”支付服务得到全面推广。苏州工业园区33个收费公共停车场完成了设备升级改造,通过“园易停”小程序开通苏周到“无感支付”功能。目前“园易停”用户数达88000人,其中,约7000人开通了无感支付功能,每月公共停车场无感支付订单超过12000笔,大大提高了车主们的出行效率,有效缓解了城市“停车焦虑”。
衡量城市管理得如何,百姓幸不幸福、企业满不满意都是“标尺”。今年下半年,全市城管系统将进一步对接民之所盼、民之所需,破解城市管理治理重点、难点问题,让苏城处处可见惠民利民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