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圆满闭幕。对所有成都人而言,这个夏天注定与众不同,对于国家一级导演、原四川省歌舞剧院音乐剧团团长、现四川省歌舞剧院运营总监施伟来说,今夏更是终身难忘——
(相关资料图)
三个多月来,施伟负责总执导大运村“Be Together”系列主题晚会,让世界各地的代表团成员在“村里”感受浓浓的中华文化、巴蜀韵味。如今大运会闭幕,办赛的余温或还流淌在城市间,忙碌过后的施伟,终于可以歇上一歇,将筹备晚会的点滴细节娓娓道出。
施伟与蓉宝 (成都大运会官网 供图)
感动——
“成都的艺术家们早就准备好了”
8月1日晚,成都大运村艺术中心灯光璀璨、乐声悠扬。在古琴专场音乐会《大音希声》现场,随着手指的拨动,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而出,悠远的箫声响起,将在场观众的思绪引向远方……《华胥引》《凤求凰》《庄周梦蝶》等节目次第上演,既有古琴的独奏,又有人声、箫声的和鸣,将传承千年的中国音乐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7月30日至8月7日,由施伟总导演的“Be Together”系列主题晚会,以每晚一场的频率在大运村艺术中心上演。该系列主题晚会涵盖武术、戏曲、舞蹈、交响乐、民乐等专场,为当日到场观看的各国代表团成员奉献精彩的视听盛宴。
9场不同主题的晚会,如何于方方面面融入巴蜀文化元素,让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天府之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执导过数场大型晚会、音乐剧的施伟有经验,更有巧思。
“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舞台艺术和中国的体育精神融合在了此次的系列主题晚会中,展现青年对梦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我们要借由晚会,恰到好处地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巧妙地让外国友人理解我们的文化。”施伟首先道出核心理念。
施伟指导节目编排 (成都大运会官网 供图)
“比如以《黄河协奏曲》为伴奏的芭蕾舞蹈,我们把名字改成了《大河之舞》,外国友人对黄河不够了解,但可以从中感受人类同处蓝天、同依河流,进而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高校专场,我们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以阿卡贝拉的形式演唱彝族歌曲,通过技术配比完成了无伴奏的和声,让演员走进观众席里演唱,让歌声包裹感更强、互动感更强。”
“人声的融合,让人感觉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每场晚会,施伟都会针对部分节目作立意调整、形式调亮,用心之作自然收到观众的好评。美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副团长戴维·安东尼·克诺普每晚都不会错过艺术中心的主题晚会。在交响乐专场,听完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后,戴维眼含泪光。“他可能完全不了解这个故事,现场也没有用英文字幕去作解释。对于艺术,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舞台艺术对于观众最大的魅力就是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施伟坦言,传递文化自信需要开放、包容地表达,这是大国气质。能打动外国友人的可能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艺术氛围,被氛围所感染后他们再去了解、获得,这才是节目表演的最终目的,这也和成都的气质一样,开放、包容。
在古琴专场,施伟执导四川的曲艺家们选择了6个曲目进行高标准演奏,这一专场的设计同样让施伟引以为傲。“可以看到,成都的艺术家们,对于这样的国际平台和文化输出,他们有底气。在他们心里,对自己的艺术要求已经超越舞台本身,当大运会需要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演出中,施伟通过可移动的屏幕投映意境画面,将演奏声与其相辅相成,视觉、听觉效果拉满。最初大家本担心该场演出会“曲高和寡”,却吸引了最多外国观众到场聆听。
演职人员合影 (成都大运会官网 供图)
感恩——
“我导演生涯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单元”
实际上,施伟和大运会的缘分从四年前就已开始。
2019年7月15日,第31届世界大运会成都筹备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飞往那不勒斯,迎接国际大体联会旗。作为大运会下一届主办方城市,成都在那不勒斯开展了文化外宣及线下城市宣传活动,施伟参与其中。回国后,施伟设计了大运村文化方向总体规划方案。彼时,因多方原因,大运会延期举办,施伟也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2023年,施伟“机缘巧合”再次参与到大运村的文化规划设计工作中,包括开村仪式、代表团欢迎仪式、主题晚会,但筹备时间只有三个月。
基于对四川美育教学工作的了解,施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在蓉各中小学与高校的资源,迅速选拔优质节目进行排练。在这其中,施伟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节目遴选、演员身份注册信息审核、武术道具的报审和运输、剧场翻台与服化道、音视觉的融合……近2000人的演员人数,施伟和60人的团队每天面对的任务千头万绪,也硬是把9台晚会的最终呈现做到了“零失误”。
“9天之内,演9台不一样的节目,不停翻台、融合,全部合成工作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这很难实现,但我们做到了,而且没有一点瑕疵。”施伟回忆,到了中后期,团队每天工作至凌晨,艺术中心的灯也再没熄过。“我们的筹备工作必须配合大运村的整体管理,保障节目演练到人头,保障晚会万无一失。”
悉心检查演出场地 (成都大运会官网 供图)
筹备工作虽然繁琐,但过程中大家的团结一心、相互尊重,让施伟倍感温暖。每晚排练结束后,工作组和导演组都会自发在剧场门口排成两行,跟演员们挥手道一声“再见”。
“演员们平时排练非常辛苦,大家从入村步行到艺术中心,每天来回几公里,顶着烈日、背着道具,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都是为了舞台呈现。作为导演来说,希望他们走的时候都是高兴的,可以在那一瞬间对大运村、这台晚会,留下一个好印象。”讲述中,施伟几度为台前幕后演职人员的辛苦付出哽咽落泪,“主题晚会是我导演生涯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单元。”
演职人员间涌流的温暖,也在正式演出的晚会上有所回响。
8月7日,最后一场主题晚会《成就梦想》开演,这是施伟专门为成都大学设计的一台主题晚会,节目全部由成都大学东盟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生演出,过程中没有主持人,没有英文释义,节目以大运会各工种的视角为线索,以青春歌舞、戏剧串讲的形式呈现成都的国际交流、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
“三年的办会准备,成大的师生有太多付出,期间有毕业的学生,有新进来的志愿者,我们的专家、艺术家一致认为应该让成大的学子们有一个表达的机会,这种表达也源自他们全方位的配合和奉献。”施伟直言,“这场晚会,更像是我们对自己的告白。”
为演员们点赞喝彩 (成都大运会官网 供图)
当晚,年轻的声音回荡在艺术中心,台上台下一同起舞,现场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最后一晚其实代表团离开的人数已经超过参演人数,所以当初在规划的时候这个专场有意演给成大的师生看,演给志愿者看,演给大运村一直在不同岗位付出的人看。节目都是师生们的最新创作,这里面有志愿者和代表团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有不同岗位的人工作剪影,像主题所设,每个人都可以在大运村,成就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施伟如是说。
感言——
“只要热爱,就继续往前走”
“大运会是展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世界舞台,但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不仅是在这种时候才能展现。”施伟说,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四川文化艺术的打造和输出,需要长期的、广泛的沉淀与创造,更需要平日里长久的坚守。
从部队的文艺部门转业至四川省歌舞剧院工作的施伟,至今已在艺术创造与艺术推广的岗位上潜心耕耘数十年之久。作为四川省歌舞剧院音乐剧团首任团长,施伟曾带领团队在五年之内创作了多部深受观众喜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揽获多项殊荣,其中,他参与制作并担任主要角色登台表演的音乐剧《我是川军》更是荣获四川省首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这些都为他此次执导大运村系列主题晚会打下了厚重基础。
筹备期间不慎负伤,施伟借助拐杖、轮椅仍坚守舞台左右 (成都大运会官网 供图)
赛事期间大运村系列主题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施伟“内容是舞台核心”的理念。在四川省歌舞剧院任职期间,他一直遵循“舞台内容依靠作家、创作者脚本,导演往舞台方向做改编”的创作规律,这也影响着他的另一个艺术推广习惯:平常关注到优秀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只要契机合适他就会去争取版权,再转化成音乐剧。施伟介绍:“我们一直比较关注各种形式的好作品,也和很多剧作家进行了沟通。四川省第一部音乐剧《我是川军》可以呈现上舞台并取得成功,就得益于我们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及联袂打造。”
通过大运村的系列晚会,施伟还在不断思考——如何将艺术与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在国有院团内,我们思考的最多的就是要市场还是要作品的问题。”而依据题材和社会当下热点,还原最贴切的表达,正是他找寻出的一条艺术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施伟参与制作音乐剧《我是川军》并担任主要角色 (四川省歌舞剧院 供图)
音乐剧《我是川军》剧照 (四川省歌舞剧院 供图)
大运会之后,施伟开始了下一轮的忙碌。由四川省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并担任演出的团体舞剧《三星堆纪》和音乐剧《三星堆》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将在下月开演。作为四川省歌舞剧院运营总监,施伟思考着如何以最恰当方式对两部剧进行营销推广,他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以此剧为契机,将四川文化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让大家通过艺术的方式了解三星堆、了解四川。“在艺术工作中,我常问自己热爱与否。因为舞台没有对错,怎么做都是对的,只要热爱,就继续往前走。”施伟坚信着。(曾青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