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航拍武汉市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目前该工程进入基坑开挖环节,污水处理厂及调蓄池已现雏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巡司河,曾是武昌重要水运要道,迄今已有千年。历史上的巡司河水质清流,可见鱼虾,到上世纪70年代水质持续恶化,最终沦为武汉城区最大的排污明渠。近年来,武汉市分期实施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拓河道、清河床、截污水,生态环境逐步向好。2021年,为持续改善巡司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武汉市启动“三河三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子项——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武泰闸污水处理厂)工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武汉城市发展集团下属市政集团获悉,该工程地下部分将建成我省首座地埋式合流制溢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调蓄、处理武泰闸、晒湖片区的雨污水,实现“污水进、清水出”;而地上部分将建成两座城市景观公园,总面积约5.7万平方米,为武泰闸片区再添一处美丽惬意的绿色空间。

业主方碧水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工程已进入基坑开挖环节,污水处理厂及调蓄池已现雏形,不久的将来,巡司河将重回水清岸绿、鱼翔鸟栖的美丽景象。

污水处理厂首次建在公园地下

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位于武昌老城区,由京广线、白沙洲大道、南湖路及巡司河合围而来。周边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寸土寸金。6月5日,记者站在马路边,只见高大的围挡将工地与外界全然隔开,几乎看不到扬尘、听不到噪音。武汉城发集团下属市政集团项目负责人王晔介绍,因工地所处位置特殊,为尽量减少对市容环境及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特意对工地围挡进行加高和美化,最高处围挡达到5米。

穿过围挡,走进工地,建设场面热火朝天。整个工地内部的超大基坑尺寸长约370米、宽约115米、深约19米,局部开挖已达14米深。“这是一号基坑,包括武泰闸污水处理厂和1号调蓄池,土方开挖总体量51万立方米,规模在目前武汉在建工地中数一数二。”

记者看到,巨型基坑内已用钢筋混凝土筑起一个巨型“方盒”,远看就像把一座六七层的高楼埋进了地下。这些框架结构是用于支护周边泥土不往坑内倾倒的支护系统。此时,10余台挖掘机正在基坑底部紧张作业,将土方挖出后外运。现场施工人员介绍,等土方全部挖出后,会用混凝土浇筑出底板、侧壁及顶板,最终形成一个全地下的调蓄池,而支护结构则全部拆除。

王晔介绍,建成后的武泰闸污水处理厂,分为上中下三层:地面层与周边白沙洲大道平齐,将建成两座景观公园,面积约5.7万平方米。公园将还原老武泰闸的地形地貌,保留城市记忆,并建有景观池、停车场、科普馆及各类园林小品。地下二层则成为整个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区,南侧为调蓄池,周边雨污水流入后,经过粗格栅、细格栅、精细格栅等多层过滤处理后,再经生化处理、MBR膜工艺处理后变成达标的清水排入巡司河。而过滤残留的污泥将制成泥饼,由车辆统一运走送往消纳场,整个装运环节全部在地下一层的设备操作层进行,对周边环境没有影响。

“智慧大脑”指挥超大基坑安全施工

巡司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基坑规模大,毗邻京广线、白沙洲大道,对施工作业的安全性要求尤其高。为此,武汉市政集团依托集团智慧化管理平台——市政慧云系统,对项目实施智慧化管理。

走进项目部智慧馆,一块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来自工地各个角度的实时监控画面,实现零死角、全覆盖。技术人员轻点几下鼠标,就调出了工地深基坑自动监测系统。“在整个基坑内部和周边,我们共安装了318个监测设备,可以自动监测基坑及周边环境的数据变化。”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既可以监测基坑内桩体、桩顶、立柱的结构安全,也可以监测基坑周边的白沙洲高架桥、怀古桥、铁路桥及其他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及位移等数据。比如,项目基坑距离京广线铁路桥最近距离仅29米,一直是施工监测的重中之重,施工开始以来实际位移值控制在毫米级,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不会对京广线造成任何影响。

此外,这套系统还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了现场施工管理体系。这相当于在电脑里打造了与现实环境一模一样的数字孪生版的污水处理厂模型,“模型可以精确到每一道结构梁、每一条管线、每一条道路等。”王晔说,有了这套系统,用鼠标点击数字模型上任意一个位置,就能够得到该位置的相关信息,包括材料用量、结构尺寸、质量验收、工期进度等。“我们利用这一系统来模拟施工,从而倒排工期,统筹协调工序进度,使项目建设进度大大提升。”

此外,这套智慧系统还可以对工地人员信息、安全隐患、产值进度、能耗污染等各类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分析和预警,为项目建设决策提供依据,护航项目安全生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王开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