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也出现了新趋势。有人南开大学毕业后进入灯具厂做外贸员助理,有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后干上了房地产经纪,也有人毕业后成了网约车司机……如今,毕业于高校的大学生不再执著于成为办公室白领,而是勇敢地作出新选择,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或许这些选择,在一部分人眼里有些 “异类”,但对于自己的职业,他们有独特的心得体会。(7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其实这些年来,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如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博士送外卖,复旦毕业生当保姆,浙大毕业生种杨梅……一些名校毕业生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与自己头顶上的光环极不相称,从而频频引起争议。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名校学生是全国百里挑一的人才,毕业后就应该从政当官、下海经商、从事学术研究,最次也应当做白领,体面地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普遍觉得上述这些“异类”选择是大材小用、浪费教育资源。

这种固守名校光环的就业观,实则是一种狭隘的认知、思想的落伍。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招已经多年,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就业模式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挣脱了职业选择的“枷锁”——与其在求学路上继续死磕,不如换条路走走看;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先干起来;与其焦虑未来,不如先过好现在。面对现实,愿意脚踏实地奋斗在第一线,未尝不是一种成熟就业观的彰显。

今年3月,一位名校毕业生“收破烂”月入过万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黄女士毕业后从事过三四份职业,职场中重复的机械化工作和精神上的的消耗,让其决定离职自主创业,将目光瞄准了废品回收行业。在她看来,提升学历是为了提高认知,而不应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下不来的高台,年轻人就要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职业都不会埋没人才,关键是要全力以赴,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能力及不及之分。坦白说,名校毕业生容易被贴上标签,社会对他们寄予更高期望。但工作业绩和学历高低往往没有直接关系,名校的光环在职场上也要靠干才能发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读书无用”?有经过两年实战经验的名校生给出了积极回应,特别是高学历意味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高学历的人通常比较相信长期主义。他们的钻研精神、眼界格局,注定能让普通职业变得不普通。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几乎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想找一个轻松自在的工作是不切实际的。不得不承认,名校的光环确实是束缚部分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枷锁”,但以名校与学历论职业,已然脱离了社会与时代发展轨道。只有摒弃陈旧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勇敢地作出新选择,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保持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实干、持续奋斗,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满怀信心迎接未来的精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