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能源供应侧、需求侧、储能、智能响应等各个环节打通联合,能源生产、运行、传输、消费模式发生改变,横向能源多品种之间、纵向“源-网-荷-储-用”能源供应环节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增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能源产业涌现出的众多优秀解决方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引领的节能减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展一批典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资料图片)

中国能源产业“高效解决方案”典型案例选取的部分优秀典型案例凭借在技术、商业模式、应用场景上的明显创新,全面满足多元化供能、用能需求,为加速能源“低碳化”进程寻找“最优解”。

“和睦系统”:保障了我国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和睦系统”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通用平台,关键指标国际领先,适用于二代加、三代、四代核电技术,填补了我国该技术领域空白。使我国跻身全球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列。截至2021年1月,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睦系统”已在国内15台新建核电机组应用,保障了我国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全功能新能源场站全景监控系统:提升了我国大型新能源基地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该系统方案在技术问题持续开展新能源机组毫秒级监视和控制难题攻关,不断完善核心技术和迭代升级功能设备,实现了新能源场站状态全景感知、故障实时跟踪、资源多维协同、控制柔性精益等功能。2022年5月在西北正式投运,系统性能指标全面超过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也是当前国内功能最全、系统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场站全景监控系统。提升我国大型新能源基地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基于碳排放监测技术的“企业电碳账户”:打开了从电力数据看“双碳”的新视角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该方案以企业用电数据为输入,结合企业能耗、产能数据,构建企业“电-碳”分析模型,拟合发现企业用电数据与碳排放量间的关系规律,测算企业碳排放总量及排放强度,形成企业碳账户指标,实现电量监测碳排放量,从而打开了从电力数据看“双碳”的新视角。为全省114家规模以上企业构建专属电—碳模型,搭建省域、地区碳排放监测和核算分析服务体系,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测碳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电力-交通深度融合智慧调度服务平台:助力了整个电网与交通网的节能增效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该项目构建了以“车-桩-路-网”数据为基础的感知层、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平台层、以交通网和电网协调优化调度为主要功能的应用层三层平台体系。通过对交通网和电网的优化调度,实现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及电网“动态增容”,相比无序充电典型场景下可节省用户总出行时间20%,提升电网高峰供电能力8%,减小峰谷差15%,助力整个电网与交通网的节能增效。

“全电共享”解决方案:打造了能源综合服务的新模式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

该项目以设备模块化预制为核心,为客户创新推出搭建灵活、拆装方便和安全可靠的设备共享服务。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根据生产需求随时退租、自由增减供电容量,大幅降低企业初期资金负担,还能进一步精简办电流程、压减施工时长,有力保障企业减负增效,切实为用户办实事、解难题。截至2022年6月底,苏州市已累计签订“全电共享”设备租赁合同70家,送电35家,另有意向企业百余家。以提供能效诊断、能源托管等多元增值服务,打造能源综合服务的新模式。

以氢能智慧园区为核心的碳中和解决方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氢能智慧园区推广方案

——东方电气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该解决方案面向钢铁、化工等封闭、半封闭园区,主要以绿氢制取为核心,形成一条贯穿氢能产业链条的示范线,为其提供交通、电能、热能、原料等综合能源替代服务。通过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的整合和应用,将化工、钢铁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园区打造成为“零碳”示范园区,以示范带动技术升级、装备制造、产业国产化,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氢能智慧园区推广方案。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构网型储能系统:综合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该项目是通过储能逆变器,构建起支撑大电网稳定运行的电压源,可以起到快速调频调压、增加惯量和短路容量、抑制宽频振荡等作用。相较于同容量削峰填谷解决方案,只增加了较少的硬件成本,却可以进一步挖掘发挥储能的潜能,使储能可以对电网电压、频率和惯量进行支撑,从而综合解决大规模新能源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在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做贡献。

工业园零碳解决方案:助力了工业园区制定清晰双碳实践路径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方案从零碳电源、行业节能和绿电/绿证交易三个方向入手,帮助工业园区电力脱碳。首先,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稳定可靠的;其次,可再生能源可以是合理的,低成本的。针对工业园区用能场景特点,完整的一站式“零碳电源+节能+绿电交易”解决方案,将成为工业园区制定清晰双碳实践路径的有效参考,有助于打破能源用户对清洁能源的固有观念。

校园“零碳”解决方案:推动了教育行业迈向碳达峰和碳中和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该方案通过打造校园智慧零碳能源系统、建设零碳建筑、建立智慧零碳管控平台,实现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发电、储能的项目转换,创建完整的源、网、荷、储的供应系统。以华北电力大学生活热水改造项目为例,综合计算,年节约能源系统相关费用总计约352万元。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3.64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70吨、颗粒物排放量10.4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23吨。充分体现零碳理念,推动了教育行业迈向碳达峰和碳中和。

基于“双碳大脑”的区域数字化城市降碳治理新模式:助力了政府部门科学研判“双碳”落实形势

——国网浙江电力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

该模式提出以电力数据融入城市大脑、打通数据壁垒、穿透应用场景的社会治理提升方案。“双碳”驾驶舱可依据企业能效监测分析,针对不同企业类别,提供定制化的减碳方案,确保靶向治疗、精准发力。根据国内外相关标准,立足萧山产业发展实际,构建分析模型,对全区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能耗总量、能耗强度四大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助力政府部门科学研判“碳达峰”拐点和“碳中和”目标。

基于北斗定位创新探索共建共享的城市安全治理新模式:组建了城市管线安全治理生态圈

——国网浙江余姚市供电有限公司

该方案基于联合当地政府、城市应急管理局和交警大队、特种车辆管理单位、其他管线单位等多方资源,推广北斗定位智能防外破平台。在特种车辆中广泛安装与应用,提升驾驶员的电力防护与安全驾驶意识,共同组建城市管线安全治理生态圈。随着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以及5G移动通信技术加快发展在城市安全方面的全面应用,其解决方案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相同场景,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升级。

“锦绣光伏splendid PV”电站解决方案: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统一  

——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该方案以创新“光伏+”发展模式,对滩涂围垦地、泥浆消纳场、盐碱地、沙漠、荒山、废弃矿场、海涂、水库等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在电站全建设周期内,实现从土建、桩基基础施工到组件安装、电缆敷设、电气调试的三体系覆盖,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统一,构建协同共赢的发展格局。现已建设的浙江江山200MW林农光互补电站、库布齐310MW沙光互补电站等数个“锦绣光伏”项目,皆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隆基向日葵”方案:提供了户用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方案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联手大型银行、品牌经销商等,以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品质可靠服务引领户用屋顶光伏发电的新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使用户获得电站资产的门槛大幅降低,贯穿电站开发、建设、运维等全流程的专业支持与服务,也将使用户在电站全生命周期内的收益得到全面保障让用户长期收益最大化并大幅降低用户的投入成本,也为用户提供电站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无忧托管服务。

阳江基地清洁能源供能系统技术方案:形成了“源网荷储一体化”规范化可复制的设计方式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该方案以阳江基地清洁能源供能系统整体规划和技术应用为研究对象,形成一套包含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供能系统项目、监测平台等技术的规范化可复制的设计方式,分析和攻克了能源结构分析、源网荷储的匹配设计和优化方式、“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技术、CCER方式、商业模式设计和优化方式等难题,具有技术上可靠,经济性上可行等特点。

EnOSTM物联网数据分析平台:可监控和管理生产及设备运作过程中的消耗

——远景科技集团

该平台为客户进行全面定制化分析,并提供具体解决方案,涉及智慧光伏、智慧储能、智慧充电、智能用能服务、售电管理和通用数据服务。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可监控和管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以及设备运作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整体碳足迹。目前已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最大的物联网平台,通过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目前该系统连接和管理着全球超过400GW的新能源资产,这一量级已经达到了全球新能源装机总量的20%以上。

eArc轻质光伏组件:解决了屋顶缺乏承载能力问题

——上迈(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eArc光伏组件作为一款无玻璃的创新产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专利保护。它采用了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和自主研发的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实现了无玻璃、轻量化、薄片化的新型晶体硅光伏组件。eArc光伏组件的重量可轻至3.3kg/㎡,只有传统光伏组件的30%,厚度可减少到2mm以下,形状和尺寸可调制,实现定制化设计和生产,便于运输。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不挑屋顶”且美观的效果,并成功地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制造,无限拓展了光伏的应用场景。

来源:环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冯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