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位于川甘青结合部,是康巴、安多、嘉绒传统区域文化交融之地,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近期壤塘县历时1个多月,与成都新华文轩合作举办“壤巴拉文化旅游成都行》活动,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活力潜力,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
一、全面展示非遗文化创新保护传承。活动以“喜迎二十大、奋进壤巴拉”为主题,由“会、展、研、课、演、推”六部分构成。“会”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暨开幕式,邀请省、州、县领导,人民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文化旅游网等中央和省级25家主流媒体记者参加,线上线下立体报道活动盛况,累计阅读点费互动300余万人次;“展”即举办非遗文化展,展示新旧唐卡、乐器、藏香、藏药、陶艺等13000 余件,近距离接触壤塘唐卡绘制、藏纸、藏茶和民族传统服饰制作,现场观展1万余人次;“研”即举办主题论坛,共同探讨、研习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方法;“课”即举办非遗大讲堂,组织600 余名学生现场听取讲座和参观展览;“演”即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文艺汇演,全方位呈现壤塘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变化;“推”,即邀请网红等自媒体宣传推介文旅产品,仅活动期间销售额达317万余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生动呈现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新貌。活动通过讲述壤塘非遗文化传承之路、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定《壤塘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核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建立唐卡、藏香、陶艺、藏毯等46个非遗传习所和9个非遗工坊,培养280 名非遗文化传承人。采取“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和“传习所十公司十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产业集群,目前,唐卡、藏药浴、藏香、陶艺等6个传习所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创新探索“文化+就业”模式带动3000 余名农牧民群众吃上“文化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促稳、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三、凝心聚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近年来,壤塘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利用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家级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发展助推团结、以团结带动发展,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上壤塘乡查卡村俄尖扎西说:“我以前是一个牧场的放牛娃,从2015年起开始学习藏陶制作,现在依靠政府提供的销售渠道每月至少增收 1000 元,我非常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扎西德勒!;唐卡传习所学员泽尖说:“我从2012 年开始学习唐卡,2017年毕业,现在每年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非常感谢政府、感谢传习创业园”,如今像俄尖扎西、泽尖一样通过非遗改变人生的越来越多。同时,为了使非遗文化“走出去”,壤塘先后在上海金泽镇、深圳瓷爱谷、江西景德镇等地挂牌成立20个非遗传习基地,通过这一窗口进一步加强和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彰显了各民族亲如一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内涵,持续凝聚加强民族团结的向心力。
来源:中国网生活
作者:高健
责任编辑:冯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