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丹桂垭村億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成片的油菜苗长势大好。一辆红色的三轮车从薄雾中缓缓驶来,59岁的冯文清跟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和老伴来到地里开始一天的劳作。

冯文清是丹桂垭村村民,也是億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之一。每天早上,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到自己负责的地块查看农作物长势、疏通渠系……

培养务工村民,传统农民变成新农人


(相关资料图)

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只见有机油菜田绿意盎然,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盏黄色的太阳能灭虫灯。

“有机水稻收获后,稻秆制作成酵素肥还田,接着又种上了有机油菜。”冯文清取下灭虫灯的集虫罩,边清理边说,“我们种的庄稼都是有机的,不使用化学农药,施有机肥、人工除草,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是口感好,吃了放心!这大片大片的油菜,刚种上就已经被客户预定了。”

“自从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土地一年比一年松软,产量也一年比一年提升。”冯文清说着,捧起一抔泥土向记者展示,“我就是本村的人,在基地上班已经5年了,合作社和县上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培训和实地学习,我从一个传统的‘土农民’变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新农人,现在管理着300多亩基地呢!”

在该合作社,像冯文清一样,从普通务工村民培养起来的管理人员已有10余人、技术骨干已有30余人。

技术专家帮扶,摸索出有机种养模式

“老冯,田坎上的杂草长出来了,明天得组织几个村民割一下。田里长势弱的油菜,也可以适当追施有机肥了。”不一会儿,億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川洋带着新买的割草机来到基地,将机器放到冯文清的三轮车上。两人来到基地堆肥处查看发酵情况,割下来的杂草、苕藤等都在这里实现了回收利用。

“把这些本来的‘废弃物’加上酵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堆肥发酵,就变成了天然的有机酵素肥。”冯川洋说,在县有机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基地经过多年试种,摸索出了一套有机种养模式:地里3年种一次红薯、2年种一次小麦和杂粮,田里水稻油菜轮作,稻田养鸭鱼虾等,通过合理进行土地轮作休耕。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又能保护地力,调节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生态,减轻作物病虫害等,逐步实现有机种养循环、绿色生态发展。

“刚开始返乡发展有机农业,只是想着让家人朋友吃上健康的农产品,后来乘上了西充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东风。这一干,就坚持了12年,也潜移默化带动了周边农户,改变以往的种植养殖观念。”冯川洋说。据介绍,目前“合作社+农户”模式,已经发展种植基地3100余亩,带动300余户、1000余名农户就近务工,人均增收近8000元。

生产绿起来,质量提起来,乡村美起来

交代完近期的田地管护事项,冯川洋来到合作社的有机红薯包装点,挑选、称重、装箱……工人们流水作业,忙而有序。

“这是我们西充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充黄心苕,也是咱合作社销量比较高的有机红薯之一。”冯川洋说,目前合作社种植基地获得有机认证面积2520亩,按照有机标准种植农产品近10种,有机红薯、有机稻米、有机菜籽油等供不应求,10余年来积累客户1000多家,如今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自2003年与有机农业结缘,西充持续深耕有机农业,有机产业规模稳步提升,有机产品品质不断优化,有机产业品牌持续打响。”西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县里以有机农业为引领,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有机农业企业60余家、有机产品商标76个,建设35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建成有机生产基地106个、面积25万亩,15万亩基地、105个品种通过有机认证,有机农业年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60%以上。

生产绿起来,质量提起来,乡村美起来。漫步在西充田野大地,乡村振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西充10余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冯川洋说:“好政策一个接一个,我们越干越有奔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王明峰

责任编辑:品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