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人生说明书。真正有效的教育,从来不是控制,而是引导。父母所谓的“为你好”,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是翔实的操作手册,而是懂得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守成长的自然法则,不侵扰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
■ 方圆
(相关资料图)
又到9月开学季,不仅孩子们的开学恐惧症易发作,家长们也会不自觉染上焦虑症。教育越来越“内卷”之下,无数父母把“鸡娃”当成了人生信条,提到孩子学习就上紧发条。但近日大火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里的李琦却截然不同,她是谷歌创始人之一,但她的教育中没有数不清的兴趣班、上不完的补习课,她支持孩子李小帅做生意、研究数码的爱好,着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格,放手给予孩子更自由的成长空间。
“高分”父母,懂得顺应孩子的天性
其实,李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家塞利娜·阿尔法雷斯的不谋而合,塞利娜在《儿童自然法则》一书里提出:教育需要的不是创新制度,而是自然法则。只有遵循儿童自然法则,孩子才能释放灿烂的天性,绘制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作为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太关注“怎么做”,而忘记先了解“是什么”。教育的第一步,其实是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天性。俗话说:二三岁的孩子狗都嫌。大人赶时间出门,孩子却一定要按自己的方式穿鞋、穿衣服;莫名其妙的坚持,一定要走在路墩上且走直线……家长或许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殊不知孩子只是来到了秩序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构建自己的内心秩序,对事物的规律异常敏锐。如果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就能平和接受这个时期,用耐心代替责难,安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其实,孩子从出生的那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会不断显现自己的自然天性。父母不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规范孩子的行为,也不能用一套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所谓的“为你好”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著名学者吴伯凡在一次论坛上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创新能力与美国、瑞典差距如此之大?答案是:我们在“打造工具”,而他们是在培养“人”。有些父母像木匠,只按心意把孩子雕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些父母像园丁,尊重孩子的选择,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把个性十足的孩子培养成呆头呆脑的器具,可以说是世上最失败的教育。一句话:“高分”父母,都懂得顺应孩子的天性。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洛利斯·马拉古奇提出一个观点:在父母和老师中间,还存在着第三位老师,那就是环境。为了印证这个观点,塞利娜在教育薄弱地区设立了试点班,这里没有固定课程,更没有声嘶力竭的老师。第一年,原本学习能力落后的孩子,纷纷超过了平均线,变得自律、自信,有礼貌;第二年,孩子们各个学科的能力水平都远超同龄人,尤其是阅读和数学;第三年,几乎所有孩子都脱胎换骨,变得自觉、主动,执行力高。可见,对于教育来说,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基因而是环境。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里,主人公小豆豆从小天马行空,一年级时因调皮捣蛋被学校劝退,转学到了巴学园。在这里,不论小豆豆的想法多么无厘头,老师总会认真对待,和她交流;她也不曾被批评、被惩罚,校长还总跟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浸泡在有爱、自由的环境里,小豆豆从一个别人眼里的“坏小孩”逐渐变得自信优秀,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孩子。
不得不说,环境的力量如此强大,但却被我们严重低估。作为家长,为孩子打造有爱、自由、有序的成长环境,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家长,应学会做榜样型父母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惊人的影响。有个叫“幼年之难”的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阶层的42个家庭,观察孩子7个月到3岁间亲子间的互动。统计发现,3岁孩子使用的86%—98%的语言,甚至是孩子的说话方式和词汇,都来自于父母。除了语言,孩子的行为和人格形成也和父母密切相关。所以,想要孩子乐观开朗,家长也应积极向上;想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家长也要经常锻炼。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人生说明书。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写道:“觉醒的父母,要用无我的爱教育孩子。第一: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第二: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的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第三: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孩子应全部为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作为父母,要学会收起“为你好”的旗帜,试着放开禁锢孩子的双手,孩子或许能飞得更高、更远。
其实,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守望”;真正有效的教育,也从来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是翔实的操作手册,而是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天性,遵守成长的自然法则,不侵扰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这才是教育的所有奥义。因为,一切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来源:中国妇女报)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方圆
责任编辑:冯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