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某些毛笔字写得很好的人相比,石溪堪称为书法家。他的字有出处,有渊源,有继承,有创新,有法度。真隶草篆行,王颜柳米赵,都有痕迹却不拘一格一体,于整篇和谐之中多有变化,自成一家。他用几十年时间学习古人和他人,在几十年后又被別人模仿和学习,更有甚者,仿他之书,冒他之名卖字,获利丰厚。石溪笑曰:能冒我之名骗几两碎银,讨个生活,说明我对社会还是有贡献的!
中国书法绘画史上,有很多人是天赋异禀,少年成名,或世家出身,自幼耳濡目染,被众星捧月,但石溪是典型的草根逆袭。他出生于咸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完小毕业,只是爱写字。有一回被村里一个老学究奚落,从此心里发狠,一定要把字写好。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社教运动中,就能给村里写大字报,刷标语了。值得一提的是,1964至1968年间,他当赤脚医生期间,几次救人于危难之中。有一次,把一个病危的小女孩背着趟渭河,走沙滩,狂奔至医院。医生惊呼:此女命大,再晚到几分钟就没救了。有趣的是几年后,他加入毛宣队。下乡检查整顿农村基层建设,到一个村子,一户人家,听男主人叫女儿名字,他觉得这名字有些熟,细问端详,一番交谈,弄清原委,三口人齐刷刷跪地谢恩,说当年赶到医院时,女儿醒了,送他的人已不见踪影,多年来一直寻觅恩人无果等等。这类事件或许与石溪的书法成就有关。
我认为,善者,必善待生灵,善待先贤,善待万物,常怀敬畏之心,以善为夲,方可志立刚正。对了,石溪原名石志正,退休前在陕西省水电工程局一分厂任办公室主任。那时,单位人每每见到报刊上发表的石溪书法作品,总赞不绝口,直至后来知道石溪原来就是石志正时,惊讶之后又满满的自豪感:我的朋友、我的同事竟然是大书法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石溪的学书环境是艰苦的,学书之路是艰辛的。他1968年入伍,在兰州当汽车兵,那时没纸习字,偶尔得一旧报纸,便如获至宝,更多时间,只能折根树枝,把沙子拨拉平整在上面写字。没有字贴,就找各种牌匾,如饥似渴般比划、揣摩。1974年转业,分配到咸阳市委,趁工作之便,遛到西安碑林,如唐僧见到真经一般,喜极而泣。他偷偷把纸铺在碑上用铅笔勾勒,一次,二次,第三次被管理人员发现了。那时人都善,没罚款,没扭送到派出所,只是驱逐出园而已。1977年,刘文西带学生到周至石头河写生,时值他单位在此扎营搞工程,他被派去接待并学习绘画。虽然只有短短三月的朝夕相处,但这三个月或许是他书法人生的转折点,与大师的零距离接触。使他对书法、对绘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理解。他从简单的、自发的、浮浅的感觉上升到系统的、自觉的、理性的思考与学习。
八十年代起,他向石宪章、薛铸等大腕求教,陆续在各大报刊发表书法作品。1986年,经石宪章、薛铸二人推荐,加入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之后,西安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为他作多次个人专题。2003年,他在书院门租了门面房,那时的书院门,已是闻名天下的书画活动基地,全国各地的书画名流鱼贯出入。石溪是有心人,他租门面,不卖文房四宝,不经营字画,只图字帖多,老师多,时间多,可集中练字,那三年,他的书艺突飞猛进的提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石溪曾在西北大学进修,主攻政治经济学,还兼职于某新闻媒体,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签发的记者证。这些经历,无疑使他的书法作品更具深度,高度,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2007年,陕南洪灾,省慈善协会、省美协、省书协联合赈灾义卖,石溪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第一个售出,当天义卖收入的一万五千元全部捐给灾区。他多次参加中华慈善总会的募捐拍卖,陕西省消防总队的书画捐赠,海南省的书画下乡活动,所卖字画分文不取,所捐字画不计其数。他是一个把钱和名看的很淡的人,在业内有很好的口碑。
2006年11月11月,石溪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人生的首次个展,展出各种书体作品百余幅,观者如潮,引起轰动。此后,杜中信、杨立言联合写署名文章大加赞赏,用"谦和诚谨"四个字概括石溪的字和人:自行于谦有济交往;守则于和友邻不孤;用心于诚无失自信:行事于谨不有大失。2009年,石溪在尚德大厦建立自已的工作室,2012年3月,挂牌成立了西安皇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内有40多名书画家如郑鸿福、尹君禧、汪葵玉、汪新民等,以书画会友,不亦乐乎?
石溪的书法,从颜柳入手,遍临名碑,涉及汉魏碑版墓志,经唐隶转汉隶,由《石门颂》得韵,以《张迁碑》得趣,从《曹全碑》取体。结体端庄,古朴浑厚,平稳俊俏,意态爽秀,凝重而饱含激情。他用笔讲顺涩缓疾,点画求曲直精细,结字必起承转合,章法上呼应对比,寓动于静,寓巧于拙,孕奇于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七十四岁高龄,仍不断创新求变,近期所书,隶中有行有篆,更添魏碑和颜楷笔意。他从不拘泥于何祖何宗,谁门谁派,但整体和谐统一又妙趣天成,细看变化多端,字字珠玑,俨然自成一派,我谓之"石体"。能达到如此境地,石溪自己总结为"三性三心"":生性爱,韧性常,悟性高。恒心久,虚心学,苦心练。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传承则无根基,有传承却无创新则既僵且匠。书法的好坏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唯其被大众喜爱认可,被时间洗礼选择方算经典。孙过庭说:"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王妤说:"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书法三味》讲: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身,如是而为书焉。纵观石溪其人其字,其人品端行正,宅心仁厚,已得先机,至于其字,虽己能遍熟诸体又融汇贯通,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成就斐然,但我觉得还是留给后人,留给历史去评说吧。
来源:中国网生活
作者:冯海蓉
责任编辑: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