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5月6日,《瞭望》新闻周刊发布文章《滇池奋笔“人城湖产”答卷》,文章指出,经过两年的整改努力后,“高原明珠”滇池正以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湿地、一个个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全文如下:
(相关资料图)
截图自《瞭望》新闻周刊↑
滇池奋笔“人城湖产”答卷
◇滇池沿岸累计拆除建(构)筑物111.9万平方米,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减少建设用地17250亩、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
◇随着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滇池全湖水质持续向好,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已连续5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并在今年1至2月达到Ⅲ类
◇滇池要保护,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要解决,这就要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昆明细致梳理沿岸183个重点乡村的资源禀赋,已将46个村庄作为重点改造提升,基本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发展艺术、休闲等绿色产业
巾帼打捞队队员在滇池草海打捞水草(2023年3月20日摄)陈欣波摄
经过两年的整改努力后,“高原明珠”滇池正以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湿地、一个个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
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典型案例,指出昆明围绕滇池“环湖造城”“贴线开发”现象突出。
记者近日在滇池沿岸走访看到,相关整改取得明显成效,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遏制扭转。同时,昆明统筹考虑滇池保护这一核心因素,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力图让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
拆除:全力整改
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连。滇池古名滇南泽,湖面面积309平方公里,分草海和外海两部分,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
“推动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是滇池实现凤凰涅槃的重要契机。我们在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整治上下了大功夫、真功夫,滇池沿岸整体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说。
据了解,为全面完成相关整改任务,昆明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相关部门、县区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晋宁区成立执行工作组,坚决打破环湖开发格局,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进行了一场“湖泊革命”。
昆明在整改中坚持凡违必拆与应拆尽拆并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违法违规项目一律拆除,对经过审批、合规合法但长远角度不利于滇池保护的项目应拆尽拆,坚决全面彻底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
针对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省市两级共同排查甄别,沿岸一、二、三级保护区共梳理出546个点(片),形成三个批次整治清单,分别采取限期拆除迁出、调整功能、优化提升等方式分类整改。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车俊宇说,截至目前,限期拆除或迁出的232个点(片)中,已完成拆除221个点(片),拆除面积111.9万平方米,其余11个为村庄和学校,已调整为逐步退出、长期整改。分类整改中其他采用调整功能、优化提升的点(片)也已按规定落实。
4月27日,记者在长腰山片区面湖山坡上看到,大片别墅不见踪影,滇池一、二级保护区内违建别墅及其他违规建筑已拆除,种植的云南松、香樟、南天竹等乔灌木错落有致,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在原铭真高尔夫球场,记者看到球洞及球道、果岭等球场设施已彻底铲除,以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种植的苗木生机勃勃。
在长腰山片区,晋宁区古滇管委会城建局局长李敏告诉记者,整改累计拆除滇池一级保护区古滇水军府、大码头和滇池二级保护区内214栋542套建(构)筑物,面积15.82万平方米,并同步开展覆土复绿。此外,还对二级保护区限建区已批未建的1112亩390栋建(构)筑物,全部取消建设并进行复绿。目前长腰山片区累计复绿2205.8亩,初步建成乔灌草花藤组成的群落结构,长腰山生态功能正逐步恢复。
西山区水务局局长杨俊锋说,西山区滇池一级区104个点位、二级保护区32个点位、三级保护区66个点位已全部完成整改。
另有数据显示,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减少建设用地17250亩、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通过整改,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和扭转;增加了滇池一级保护区以外的缓冲区域,对环滇池周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降低滇池沿岸建设规模。
刘洪建说,拆除违规建筑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转变发展理念、思想观念。昆明把警示教育、树立规矩贯穿整改全程,坚决扭转干部在发展理念、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偏差,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共识。
去年2月,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了对“古滇名城”长腰山片区以及滇池南湾未来城五渔邨项目违规违建问题追责问责情况,决定对29个责任单位、58名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修复:城水和谐
鸟鸣啾啾,晨风轻拂。环绕滇池的绿道和晨练的市民一道醒来。
据了解,这一规划长度137公里的环滇池绿道全面建成后,将串联起大观公园、滇池大坝、海埂公园和沿湖湿地等沿湖景点,有望成为昆明市民跑步、骑行、散步的新去处。
昆明将充分考虑滇池流域承载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业和城市新增人口向滇池流域下游布局,让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
为此,昆明通过环湖截污、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等措施,努力做好滇池流域截污治污、抓好生态系统建设。
控源截污是滇池治理的重要难题。
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围内,承载了昆明约64%的人口和77%的经济总量,是昆明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加之滇池处于城市下游,是污染物的唯一受纳水体。尽管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但滇池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承载压力依然较大。
“针对主城区雨污混流问题突出,污水溢流影响滇池水质的情况,昆明启动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作。全市已争取到各级资金约18亿元。”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昆明还加大排水管网排查力度,初步建立近8000公里主城区排水管网“一张图”平台,实现排水管网的地理位置和基础信息实时查询,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截至今年3月底,完成主城区191个城中村、834个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和3831个雨污混接、错接点整治。
农业面源污染是滇池治理的又一难题。据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昆明开展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出传统大棚1.09万亩,滇池流域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在生态修复方面,昆明建设了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湿地54处3.8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水生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至303种,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至175种。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李应书说,消失多年的一些水生植物、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及鸬鹚、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以及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彩鹮出现在滇池之滨,表明滇池保护治理的生态效益极大提升。“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滇池全湖水质持续向好,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连续5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李应书说。
转型:乡愁永驻
滇池烟波浩渺,西山郁郁葱葱。迎着湖风,听着涛声,伫望斜阳渐渐落下,霞光染红湖面……滇池南岸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小渔村民小组,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只有74户人家的小渔村就势打起“文旅融合”牌,以感受古滇文化、体验帐篷烧烤、欣赏时尚演出、品味农家饭菜等多样内容,供游客品鉴。
“在2022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后,每天都有1000人左右慕名前来。”云南渔夫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几年前,小渔村还是脏乱差的景象。“以前住茅草顶的土墙房,村里环境很差。我们自己都不想住,外面游客能来?”小渔村村民李春林告诉记者。
在昆明深入推进滇池治理中,晋宁区调整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农业产业结构,探索既能保护滇池又能保障群众生计,既能促进产业转型又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
“我们启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拆除低端大棚,土地统一流转到村委会进行生态种植后,考虑到如果群众收入减少,就难以推进整治工作,这倒逼我们在保护滇池的前提下,探索绿色发展,实现滇池清、生态美、群众富。”上蒜镇党委书记张卿说。
小渔村在治理水环境、提升村庄道路的同时,着力打造A级景区,同步启动业态培育。目前,小渔村污水已实现100%收集进环湖截污干渠,并通过增绿补绿提升2.7万平方米绿化空间,引进房车营地、咖啡厅、稻草人公园等绿色生态项目。
据张卿介绍,小渔村还探索“房票制”,成立村集体托管公司,托管村民出租的房屋,提供统一管理、修缮、经营服务。村民根据实际找活计,如干清洁绿化、开店当老板等,村里为每户人家都提供一个就业岗位。
小渔村是滇池沿岸发展绿色业态、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的村落代表。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说,滇池要保护,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要解决,这就要让群众吃上“生态饭”。为此,昆明细致梳理沿岸183个重点乡村的资源禀赋,已将46个有投资价值、处于重要节点、承担重要功能的村庄作为重点改造提升,其余137个村建成绿美乡村。“46个重点村基本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发展艺术、休闲等绿色产业,引入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在土地出租、务工、收入分成、出售产品、开农家乐等方面丰富收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在推进之中。
晋宁区昆阳街道墩子、兴旺两个村委会位于滇池东南岸,两村退出低端花卉种植大棚2000余亩,取而代之以400亩绿色高效花卉生产示范项目,进行现代化无土栽培。
记者在大棚内看到,长势喜人的玫瑰被栽培在离地一定高度的基质槽内,水肥循环系统成为标配。“按现代农业高标准设施水肥一体化要求建设,节水逾60%,节肥逾50%,土地利用面积从65%提至80%。”昆阳街道办副主任赵翔说,告别传统的大水大肥方式,产量是地栽的数倍,而且品质较高。
“项目由村集体成立的公司为建设运营主体,多个花卉专业合作社进驻种植,退出低端大棚的群众广泛参与,专家负责技术和指导。”赵翔说,目前有三种方式解决大棚拆除后的村民生计:其一,村民成为合作社产业工人,一年人均收入4万元;其二,以现金入股方式参与合作社进行收益分配;其三,向合作社承包种植。
保护治理滇池要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当前,昆明正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思路,推动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五百里滇池”的立体画卷早日重现春城,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更加自觉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长山 张冉燃 庞明广 赵珮然责编:谢春梅编审:吴晨萍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