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在放缓。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减速,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转为减少。作为经济主力的房地产销售低迷,新项目开发趋冷。市场对疫情封控解除后经济复苏的期待落空,股市持续原地踏步的态势。


(资料图)

在通货紧缩担忧笼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被认为将采取包括降息在内的全面经济扶持措施。

从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的5月主要经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未能进入增长轨道的情况浮出水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幅相较于4月的5.6%收窄。这是2022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增长放缓。

2023年1~5月民营企业的工厂建设和设备投资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减少0.1%。这是2020年1~10月以来首次转为负增长。国有企业投资则增长8.4%。

生产和投资缺乏强劲势头的背景原因是需求不足。估算数据显示,包括相关产业在内,房地产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成,未能摆脱低迷状态。

1~5月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减少0.9%。交易十分低迷,从70个主要城市的销售价格来看,5月环比下降的城市增加。二手房方面,近8成城市的价格下降。

住宅库存水平居高不下,很难产生新的开发需求。1~5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7.2%,降幅比1~4月的6.2%扩大。由于建材需求萎缩,5月钢铁和水泥产量转为同比下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销售不旺的主要原因也是住宅销售低迷。

就业改善步伐也十分缓慢。5月的失业率为5.2%,与4月持平,但只看16~24岁人口的话,失业率达到20.8%。已连续两个月刷新历史最差记录。

今年夏季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并不只是经济停滞导致就业难问题加剧。大学毕业生十分向往工资高的白领工作,往往不愿意到苦于人才短缺的工厂一线等就业。这种人岗不匹配也是年轻人失业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经济复苏明显乏力的背景下,投资者也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持观望态度。在香港股票市场上,恒生指数在1月下旬达到峰值之后下滑,最近一直停滞不前。中国政府2022年12月解除疫情封控措施时增强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在不断减弱。

中国政府开始出手托底经济。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下调了全国银行同业拆借1年期短期资金的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这是计算事实上的政策利率——最优惠贷款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基础。金融市场上,LPR下调的预期增强。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6月15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推动出台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据美国彭博通讯社报道,中国政府除了降息外,还在考虑促进房地产等提振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房地产智库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严跃进预测:“7月左右将出台较大的经济刺激政策”。

家庭和企业因担忧疫情前景而养成的节约习惯仍然根深蒂固。从中国整体来看,存款与贷款的余额差截至5月底为47.4万亿元(约936万亿日元),仅次于历史最高的3月。反映出家庭消费信心的指数也远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如果资金不用于消费和投资,需求复苏也将放缓,物价将难以上涨。在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反映家庭购买力的“除食品和能源外的核心指数”仅同比上涨了0.6%。2022年春季以后,保持1%以下的低位运行。疫情前一直保持1.5%左右~2%的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的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2024年将跌破5%。低于中国政府及亚洲开发银行(ADB)预计超过5%的潜在增长率,今后还将处于容易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状态。

文章来源法布财经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