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参观罗田县平湖乡板栗生态公园联农带货直播间。 通讯员 付蕾 摄
盛夏时节,雨后初霁。在罗田县平湖乡板栗生态公园,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树上那一颗颗圆溜溜的“刺儿球”缀满枝头,长势喜人。
青山如屏,绿水如带。7月26日下午,记者在罗田县平湖乡党委书记罗富带领下,沿着板栗生态公园的林间小道,走上山巅,一座占地约50平方米的现代化网络直播间就坐落这里。
(资料图)
“这个是我们的联农带货直播间,等到板栗成熟时就能派上用场了。”罗富介绍,平湖乡有3万亩板栗园,近年来,依靠电商实现了板栗不愁卖,栗农们笑在脸上,乐在心里。
依托数字化,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巴河源头的麻城市木子店镇出发,一路顺流而下,踏访罗田县平湖乡和胜利镇,从一件件走出大山的特色农产品中,从一次次纠纷和隐患的成功调解与排除中,从一张张村民的笑脸中,记者感受着信息化的脉动,体悟着数字化在乡村变富变美变和谐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直播间带火土特产
“记住,豇豆要挑嫩的,辣椒要挑老的。这样腌制的才好吃,才够味儿。”7月26日上午,在麻城市木子店东义洲酒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村民们熟练地挑选着腌制菜的原材料,为下一次直播带货做准备。
“腌制的辣椒、豇豆是直播间回购率最高的商品了。”江校长美食推荐直播团队负责人江明介绍,在7月24日晚的一场直播中,腌制的辣椒、豇豆共销售2000多元。
起初,该直播团队是被老米酒吸引而来。木子店老米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子店老米酒酿制方法独特且原料考究,必须以巴河源头山泉水、本地优质糯米、上好酒曲为原料,才能酿造出口感纯正的老米酒。”东义洲公司总经理、麻城市老米酒协会会长郑松学从事老米酒酿制已30余年。
好水才能酿好酒。2011年,味道极佳、口感醇厚的“木子店老米酒”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2014年,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酒香也怕巷子深。随着电商的蓬勃兴起,郑松学应势而动,触网上线,搭乘电商快车,将老米酒的销售市场由麻城周边扩展至全国各地。
目前,该公司开发的“东义洲”精品老米酒、原生态老米酒、菊花春老米酒等多个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1500余万元。其中,电商销售收入2019年占比5%,2022年达50%。
“自从走上电商之路,老米酒的发展之路也更宽更广了。到7月底,老米酒的订单量已与去年持平。”享受到电商红利的郑松学思考,镇里还有许多优质土特产苦于没有销路,何不利用老米酒的空档期,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
说干就干。目前,通过网店与直播,该公司已帮助30多户村民销售腌菜、腊肉、手工麦酱等土特产2000多单。
这背后,是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
麻城市电商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瑞涛介绍,截至目前,麻城市已建成1个市级快递物流中心,15个“五统一”镇级电商和快递物流服务站、117个提档升级村级电商和快递物流服务点,形成了纵向联结市、乡、村,横向覆盖政府、农民、企业的三级电商快递体系。
现在,麻城市电商企业(含个人)达5939家。1至5月,麻城市电商交易额34.66亿元,同比增长14.56%;网络销售额13.69亿元,同比增长16.41%,农产品销售额5.13亿元,同比增长15.28%。
“最强大脑”连通千家万户
走进罗田县胜利镇武钢新村数字乡村馆,18平方米的可视化大屏引人注目。全镇交通要道、公共场所的动态监控画面尽在眼前,防汛防火信息、知名景点、主导产业和镇区客流动态等数据也一目了然。
这里是胜利镇的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已成为该镇乡村治理“最强大脑”。
乡村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
然而,人手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先天不足”,是乡村治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有了‘数字乡村云平台’,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胜利镇党委书记彭强颇为自豪地说,平台就像“千里眼”和“顺风耳”,足不出户,也能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
为了监测孤寡老人生活情况,胜利镇为武钢新村40户孤寡老人安装智能水表,根据用水量推断老人日常生活情况,进而实现精准关怀。截至目前,已发生预警142次。
5月24日傍晚,值班人员打开“数字乡村云平台”手机APP,查看武钢新村移民安置点孤寡、留守老人家的用水、用电情况。APP显示,汪姓老人家里的水表发出预警,当天用水量低于正常值。
“莫不是生病了?”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给武钢新村治保主任金国安,让他上门查看。
“我敲他家的门,结果没有人答应,强行把门打开以后看到人倒在地上,就立刻把他送到医院抢救。”金国安说,老人是突发脑出血,幸亏送医及时。
同时,胜利镇组建了以村组党员、五老乡贤、后备干部为主的红色网格员队伍,纳入胜利镇数字乡村指挥中心管理员队伍,及时解决群众的需求,初步实现涉农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一网通办”。
据统计,“数字乡村云”自上线以来,已发布36条便民供需信息、23条企业招聘信息,为200余人解决就业问题,发出水表、防火预警251次,监督完成40次社区服务,调处基层矛盾纠纷30余起。
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在连通千家万户中撬动乡村治理大效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数字赋能,让乡村振兴加“数”前行;乡村向“网”,让村民生活更加美好。在巴水源头的希望田野上,麻城、罗田等地的乡村正奋力编织幸福美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答卷。
(责编:汪泽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