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月27日,鹿邑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的麦田里,处于返青期的小麦绿意盎然,河南华冠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西臣带着科研团队正在麦地里“大海捞针”。

“大海捞针”?站在麦地里,李西臣给记者解惑:“这片试验田有1200亩,种植了1050多个小麦品种,温度、湿度、气候、不同的播期播量等因素,会影响小麦的穗粒数,从中能筛选出通过国家审定、保持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可谓万里挑一。”

从2008年开始与河南科技学院联合育种算起,作为民营企业负责人的李西臣已经在育种制种行业“摸爬滚打”了15年,从校企合作育种,到成立科研团队实现自主研发,企业先后联合培育出百农207、自主培育了冠麦1号和冠麦2号等国审品种,其中百农207种植面积曾连续3年居全省第1位。该企业年均推广小麦新品种1100多万亩,去年生产销售小麦种子1.67亿公斤,基本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

育种之路困难无比,一家民营企业能取得如此成效,靠什么?李西臣给出了答案:坚持“顶天立地”才能培育出良种。

何谓“顶天”?“顶天就是对接好‘上’。”李西臣说,企业牵头组织河南省豫农源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和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河南省小麦高产抗逆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充分利用优势,加快科研进程、提高育种水平,起步即是高起点。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詹克慧是试验联合体的试验主持人,他经常到鹿邑县为小麦育种提供指导。“校企合作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先进的育种技术,也让高校了解市场需求,把握育种方向,实现互惠互利。”詹克慧说。

何谓“立地”?“立地就是服务好‘下’。”李西臣深有感触地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选育种子必须紧紧对接好种粮大户、农户所需,这样才能让好种子真正推广给农户,产生好效益。

该企业每年都组织召开200多场对接观摩会,邀请育种专家、种粮大户、经销商等参加,畅所欲言、查找问题,根据品种需求,进行订单式改良,让供需两侧更好对接。华冠种业研究员邓跟望认为,这种形式对自己的科研有很大启发,“不仅要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还要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千家万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河南也正铆足劲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这都需要培育更优质的种子。李西臣已经在“中原农谷”谋划了一个新试验站,“那里科研氛围浓、资源多、要素全,相信用不了几年,我们吨粮田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李西臣信心十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