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麻辣烫假羊肉事件引关注】54元一斤的羊肉卷,“真身”竟是猪肉和鸭肉。日前,知名连锁品牌张亮麻辣烫被曝销售假羊肉。随后,张亮麻辣烫官方微博致歉并回应称,涉事“羊肉卷”为门店私自采购,非指定供应商统配产品。但是,这一表态并没有获得网友谅解。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张亮麻辣烫此前也曾曝出售假、缺斤短两等诸多问题。这个占据了麻辣烫市场约4%份额的品牌,直营店仅占其门店的1.7%,加盟商管理问题正在影响其口碑和发展。
假羊肉比真羊肉卖得更贵
(相关资料图)
“你拿假羊肉还卖得比真羊肉贵!”近日,有网友称,自己以18元/盒的价格在张亮麻辣烫购买的3盒(约1斤)羊肉,是掺了猪肉和鸭肉的假羊肉,并出具了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
对此,张亮麻辣烫在其官微发布关于河北省廊坊三河市门店相关问题的声明称,该网友视频中被检验的“羊肉卷”为门店私自采购,非指定供应商统配产品,鉴于门店未遵守品牌总部管理要求在非指定供应商处采购产品,将对其进行处理。
但此事并没有因此平息,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该网友在其他两家张亮麻辣烫购买的羊肉,经检测也同样含有猪肉和鸭肉。这两家门店的羊肉价格分别为15元/100克、10元/75克。也就是说一斤(500克)的价格高达75元和66元,这意味着,其售卖的假羊肉比市场上真羊肉的价格翻了一倍不止。不仅如此,这几家门店在开具小票时,均将羊肉打成了“饮料”或“牛肉”等其他品类。
8月7日,张亮麻辣烫官微发布了此事的后续调查结果并致歉。据其官微称,涉事加盟门店在7月间,以25元/斤的价格分3个批次购买羊肉卷总计20斤,并进行了售卖。经权威部门检验报告,该羊肉卷检测出猪肉成分。基于门店是按照真羊肉市场价格购买的送检食材,不存在知假售假的主观故意,同时已主动将全部私自采买食材下架,故对涉事门店给予保留加盟资格,保证金全部扣除的处罚,请其他加盟门店引以为戒。
调查结果未平息网友质疑
不过,这一调查结果并没有能平息网友的质疑。部分网友表示,官微称加盟商“不存在知假售假的主观故意”,而拿出的证据居然是几张手写的购货收据,并不能站住脚。也有网友甚至质疑其调查中公布的价格就“不可能买到真羊肉”。
也有消费者认为,在这一事件中张亮麻辣烫的公司方不仅没有损失,“甚至还赚到了保证金”则更不合理,作为管理方应该承担相应责任,接受监管部门处罚。还有网友认为一出事就让加盟商背锅,显得企业没有担当。同时,更多的网友则表示,不希望出了事再去调查,其他门店有没有类似情况,公司是如何管理的,不能调查完了就没事了。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张亮麻辣烫近期的微博下,更是有网友趁着此事件热度,将其评论区变成大型“投诉现场”。
8月7日晚,曝光此事的网友再次向张亮麻辣烫提出3点质疑:该事件绝非单店行为、质疑张亮麻辣烫“知假售假”,并要求对所有吃到“假羊肉”的消费者凭小票进行依法赔偿。
靠加盟成为麻辣烫界“魁首”
公开资料显示,张亮麻辣烫创立于2008年,隶属于张亮集团。自2008年成立至今,张亮麻辣烫门店数量已超过5900家,平均一年开店超过390家。不过,张亮麻辣烫下辖28家分公司,但直营店仅100余家,占比不足1.7%。
根据杨国福此前公布的招股书,在中国麻辣烫市场中,杨国福麻辣烫占有率为4.3%,张亮麻辣烫占有率为4.0%。二者在全国市场份额中排名前两位。另据红餐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3月,麻辣烫连锁品牌中,超5000家的仅有0.6%,其中,张亮麻辣烫在门店规模和增长上都位列第一。
作为夫妻店式的小规模餐饮商铺,麻辣烫在国内品牌化程度低、但门店数量却非常多。张亮麻辣烫也是靠加盟商数量众多才能够有如此的市场占有率。
加盟门槛不高但竞争激烈
在加盟政策方面,据张亮麻辣烫客服介绍称,一线及省会城市、直辖市加盟一家张亮麻辣烫门店的加盟费为1.98万元/年,其他城市的加盟费为1万元/年。此外,加盟商还需支付1万元的保证金、6万元起的首批设备费用以及2万多的首批物料费。
虽然门槛不高,但竞争激烈。事实上,像麻辣烫这种加盟品类,品牌方赚钱的大头就是原材料差价费,即公司统一采购原材料,再加价卖给加盟商。在这种模式下,挤压的是加盟商的利润空间。一方面,不少消费者吐槽麻辣烫价格越来越离谱,早已远离“物美价廉”的范畴。另一方面,曾经加盟过品牌麻辣烫的人士表示,如果不“自采”原料,餐厅利润堪忧。
“麻辣烫本来利润就低,但品牌只管加盟,经常是一条街上几个店,根本卖不动。”部分社区型的加盟店经常是刚干了一两年,就因各种原因闭店换招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麻辣烫连锁加盟店的乱象非常多。品牌商要在供应链上赚加盟商的钱,加盟商又想快速回本,所以问题频出。这其中,既有监管力度不足的原因,也有总部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加盟类餐饮企业能走长远,在于品牌方如何达成长效管理,在品牌和加盟商两者都能赚钱的情况下,才能有望让品牌走得长远。如果出现“只收费,不管理”的加盟模式,很容易导致自身品牌美誉度的下降乃至负面缠身,从而引发品牌的最终自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