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太保江苏分公司获悉,2月25日,中国太保在大湾区ESG投资论坛上正式发布《2022年应对气候变化报告》。这是中国太保在全面梳理气候变化管理体系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公开发布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专项报告。
(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2023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气候行动失败”是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风险。保险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在应对气候风险,推动社会低碳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中国太保发布的报告对标G20金融稳定委员会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CFD)的建议框架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从气候治理、气候战略、气候风险管理与应对、气候行动四个维度总结了中国太保在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探索与贡献。
筑牢治理根基 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治理架构与治理能力建设是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的重要基础。中国太保建立了“董事会-管理层-执行层”的完整ESG治理架构,为落实气候变化工作要求提供了管理和组织保障。中国太保与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联合国可持续保险原则组织(UN PSI)、ESG评级机构、ESG研究机构、战略合作企业等外部机构开展深度交流与沟通,学习借鉴国内外领先实践与经验,不断提升气候治理能力。
完善顶层设计 加强战略牵引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与规划指导。中国太保从战略高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入研究气候政策和市场趋势,形成系统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和行动方案,2022年,制定了《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规划》(2023-2025),明确气候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中国太保将以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为导向,发挥保险专业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提高气候韧性,努力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引领者。
科技研究助力 强化风险管控
气候变化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严峻挑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会引起保险公司赔付金额的上升,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监管部门将出台更严格的碳减排等环保政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也会受到深远的影响。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太保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深化科技应用,加强气候相关研究,不断提升气候风险应对能力。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中国太保推动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对气候灾害脆弱地区的相关承保数据进行定期监测。在科技应用方面,自主研发适用于台风、暴雨、雷电、冰雹、雪灾等11 类自然灾害的智能风控平台“风险雷达”,建成了融合承保信息、出险理赔、风险评估、自然灾害等多要素数据的统一可视化风险地图。在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太保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绿色保险白皮书,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保险的影响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绿色金融治理能力建设及制度体系建设。
发挥专业能力 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太保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公司的管理与经营实践,加强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绿色运营和绿色倡导与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在绿色保险方面,积极发挥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在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污降碳、气候保险、生态碳汇保险、碳资产保险等方面持续推进,2022年清洁能源保额超1.2万亿,巨灾保险超7,000亿。不断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供给,创新推出湿地碳汇生态价值保险、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碳资产损失类保险、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实现了一系列行业首单落地。在绿色投资方面,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产业基金等形式直接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建设,2022年绿色投资超1,500亿元。在绿色运营方面,推动绿色职场管理和办公方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与绿色养老社区,近几年,中国太保田林、成都和罗泾三大数据中心运行PUE值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在绿色倡导与公益方面,先后完成三期三江源公益林建设,共造林2,000余亩,植树近12万株。在第五届进博会上引入碳普惠行动计划,抵消约 3,300吨碳排放。发布“碳险家”平台,从办公、差旅、采购等办公场景入手,鼓励员工履行低碳环保责任。
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中国太保发布首份《应对气候变化报告》是向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一次全面展示,更表达了面向未来的决心与承诺。未来,中国太保将持续加强自身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携手客户提升气候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同时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低碳绿色发展贡献太保力量。(文/金陵 中国太保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