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远眺,碧水茫茫,海天一色。从中交三航局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现场向东眺望,海鸟三五成群,结伴飞过,与海面上巨大的低滩牡蛎礁群相映成趣。
每每黄昏降临,劳作一天的工人们在晚饭后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吹吹海风,看看东海,惬意得像在自家的阳台。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位于南汇嘴观海公园外侧,处于上海陆地的最东南角,其外围可直接眺望东海,所以号称“东海阳台”。而项目牡蛎礁、湿地泡施工所涉及的铺排、抛石及半圆体安装等近海作业均需要赶潮水作业,受风、浪、潮影响极大。
远眺建设中的“东海阳台”
(相关资料图)
“我们这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风大浪太大,潮小水太浅。一个月可施工窗口期最短时只有12天。”看着施工记录本上标红一片的不可作业日,项目经理刘德胜眉头紧皱:“自去年10月进场,短短2个月,项目团队经历了9次寒潮,工期严重受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充分统筹发挥人、机效率,项目团队安排铺排船、抛石船、起重船、运输船等30多艘施工船舶和200余名施工人员齐上阵,争分夺秒抢工期。
项目总工孙恩林带领技术人员进行整体策划,通过BIM技术搭建现场模型,重新规划区域布局,模拟铺排船、抛石船、半圆体安装船的走位布置与行进路线。为每一艘船配置专职指挥员,每天根据现场铺排计划情况,对船舶行进路线及退涨潮时间进行针对性交底。
鸟瞰铺排船安装作业
一时间现场船机移动的汽笛声、施工作业的轰鸣声、现场人员的嘈杂声不绝于耳。“抛石作业结束了吗?快着点,下一个施工点位等很久了!”窗外的一声呼喊引起了刘德胜的注意,手指不由地点开抛石船作业的详细资料。原来抛石船采用沿船边侧、人工抛石的方式进行。作业过程中,每次停靠只能进行以船身为参照角度的单点作业,施工面狭小,且人工抛石的速度缓慢,整体施工效率较低。刘德胜当即决定召集专家“会诊”,研究如何切除这条拖延工期的“小尾巴”。
“频繁移动船只是因为现有抛石船的作业面过于狭小。只要能扩大船只作业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项目副经理宋永华一语道破问题关键。“若能以施工船为中心点,像‘圆规画圆’一样,能把船附近的抛石点都包括在内就好了?”有人提议道。“那么能否在抛石船上改装一个吊机,用吊机进行网罩抛石呢?通过360度旋转吊机的吊臂从而有效扩大作业面呢?”技术人员赵东洋顺着思路联想到陆上的吊装作业,提出新想法。
牡蛎礁
通过现场实验,项目团队发现此方案完全可行。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度,项目团队还为改进后的抛石船安装“三只眼”——在船首、船尾和吊机顶部安装GPS定位系统。改装后的抛石船不仅抛填精度得到极大提升,功效也由原来的30分钟抛填一次升级为15分钟一次,整整提升了一倍。与此同时,“抛石船+吊机”的完美组合,将6名船上作业人员减少为2人,在降低水上作业安全风险的同时,让抢建“东海阳台”真正驶上了“快车道”。
牡蛎礁半圆体安装
如今,项目水上结构施工已完成。“东海阳台”完工指日可待。只等春花烂漫时,水草丰茂,芦苇摇曳,眺眼望去,好一幅“蒹葭苍苍、碧波悠悠、白鹭依依”的美景!(图文: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