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3时许,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本次任务是新批次长二F火箭和全新的地面设备首次应用于载人发射任务。
较上一发火箭,长二F遥十五火箭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其中技术状态改进45项。同时,测试发射控制、供配气等地面设备也进行了11项改进。长二F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介绍,在“零窗口”基础上,研制团队将火箭的发射窗口时间进行拓宽,增加了对起飞时间偏差的适应性,保证火箭使命必达;采用时间偏差补偿修正技术,使火箭在起飞的时候就知道差了多少时间,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调整和优化相关参数,保证发射精度。同时,型号队伍对遥测系统也进行了升级迭代,使遥测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耗尽关机变换器的个别器件进行冗余改进,避免存在单点失效的模式;对相关爆炸螺栓解锁后的捕获装置进行改进,使助推分离的前捆绑机构能更适应爆炸螺栓分离时候带来的冲击等风险……研制团队在提高可靠性方面也进行多项改进,尽可能消除薄弱环节。
(资料图)
射前流程自动化程度更高,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风险;判读和射前监测使用了云平台技术,操作也更便捷;冗余程度更高,可靠性也更高……更新后的地面设备也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在控制系统上,新地面设备进行了产品化设计,多个型号可共用,减少了重复试验和分析;在确保可靠性、安全性、冗余度的基础上,测发控系统地面设备由50多台整合为30多台,体量、体积进一步减少;将控制系统和利用系统融合为一个系统,减少了一半岗位人员。
此前,研制团队还对发射平台执行了大修任务。这一任务工程量很大,平台整体顶升,主体结构件现场检测修整,电气、液压、驱动系统等数百台产品全部更新换代。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地面发射支持系统人员要完成两个发射平台的大修,难度可想而知。
自执行长二F遥十二火箭任务起,长二F火箭研制团队就进入了“发射一发,备份一发”“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在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的同时,研制团队的工作量也大幅增加,对发射场操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以前是三年磨一箭,现在一年磨三箭,提高效率是必须。”在发射场,火箭院控制、利用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孙艳秋反复进行着地面设备检修、火箭加电测试、数据判读、状态准备、文档报告编写等一系列工作。
“在确保发射可靠性的前提下,我们不断梳理、优化发射场流程。现在,长二F火箭‘发一备一’的发射场流程已从51天压缩到37天。”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说。
后续,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通讯员 李艳明
编辑 谢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