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读小学的时候,下午两节课,放学就是玩儿。兴致勃勃地跑到操场玩体育课才学的打垒球。

新华社资料图

参加的同学按身高排队、报数,分两组。没有老师,出现矛盾,全靠同学间自己调停解决。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扭脸儿就没事了。

“棒子”是农村对玉米的俗称。但“拔棒子”并不是拔老玉米秧,而是体育运动决定胜负的一种方法:

出拳,胜者一方出一个代表,抛出垒球棒子,对方一个代表单手接住。然后,双方交替向棒子的末端倒手。攥住棒子末端的人要反手腕子攥住沉甸甸的棒子,围绕自己的头转三圈儿。能完成的为胜,有选择击球或者守垒的权利;不能完成,选择权归对方。

还没比赛,单这争夺选择权的“拔棒子”就已经妙趣横生啦!

那时候裁判经常说某人“奥替”。七十年之后,如今我才知道,那是英语“out”——出局的意思!击打到球以后要跑垒,避免对方追逐,需要冲刺。很遗憾,我才冲出去一米多远,比赛就结束了。同学为我拍打衣服上的尘土,突然惊呼:“你的裤子,露屁股啦!”“没什么,那是为争取胜利留下的纪念!”

(原标题:拔棒子)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辛宝祥

流程编辑:u02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