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骜

社区组织,是提升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在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一支名为“巷邻巷亲”的志愿服务队,暖了左邻右舍的心。

“您这两天在家都挺好的吧?”“身体怎么样啊?”“有什么需要代买代送的吗?”在西交民巷社区,一群身穿“巷邻巷亲志愿服务队”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在社区的高龄老人家中进行入户探访,跟老人拉家常、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及需求困难等。

“我们社区平房院较多,高龄、独居老人多,大多子女都不在身边。我们这些相对年轻的同志,利用我们老邻居老街坊的地域优势,经常到老人家中看一看,跟老人聊聊天、帮老人收拾收拾垃圾、代买一些生活物品或者去医院取个药。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相对更高一点,也让我们的价值得以体现。”巷邻巷亲志愿服务队成员刘阿姨说道。

成立不久的“巷邻巷亲志愿服务队”是为老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综合体,也是升级打造社区社会组织联盟,主要侧重开展为老助残志愿服务。

成员王大叔,从退休开始就在参与社区为老服务,在他看来这种“初老”帮“老老”的结对帮扶形式是社区为老助残志愿服务模式非常好的实践。

“巷邻巷亲志愿服务队中的‘巷’取自我们西交民巷社区的‘巷’,同时也是谐音‘相邻相亲’志愿服务队的意思。我们发挥自身余热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通过积分激励制度让我们的服务更有效果,让社区的邻里守望氛围更加浓厚。”他说。

受访者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