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庆新 史方圆
当前,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现状大致如下:
(资料图)
一是初步具备参与国家重大创新能力。据《2022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研发投入排名前1000位的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占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38.6%,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超五成;平均研发强度2.57%,超过全国研发强度0.1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在全国认定的前三批“专精特新”企业中比重已超八成,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比重达到九成。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成果70%源于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二十的民营企业专利授权率均超过80%,远高于同年全国水平的55%。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发明质量,初步具备参与国家创新能力。
二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攻关成效显著。民营企业着眼布局前瞻技术。自2014年起,华为便开始涉足量子计算、量子通讯领域,如今在量子领域提交专利申请已超60项。早在2016年,华为便着手6G技术研究,目前全球6G领域中超五成专利申请来自中国,其中主要来自于华为。这为我国抢占6G时代通信技术制高点奠定了基础。民营企业凭借庞大市场体量和研发优势开展技术创新,在红外核心器件研发、芯片、高铁等领域的攻关成效也很显著。如华铁通达依靠自主研发能力提供高铁配件生产,使中国有了完全自主生产高铁车轮车轴的能力。
三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民营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对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宏观层面深入践行“两只手”理论,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中央到地方探索市场开放的各类举措降低了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法治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同时,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面临一些困难:
参与重大项目动力仍然不够。国家重大创新具有的颠覆性意味着创新投资更大、周期更长、风险更高。在企业内部,受限于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的约束,企业参与重大项目试错成本较高。在企业外部,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对中国技术施以围堵加大了民营企业引进关键技术甚至一些基础性技术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创新体系长期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中科研院所和高校占据主体地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往往被视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决策专家组中,来自民营企业的科研人员占比偏低,话语权和研发主导权不强。民企所面临的所有制歧视也使得企业较难公平获得人才、资金、政策等创新重要资源。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民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动力不够。
参与重大项目实力依然不强。民营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已成为我国创新生力军,初步具备参与国家重大创新的能力。但是民企参与国家重大创新实力依然不强。一是创新资金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当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创新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储备或银行贷款、政府引导和扶持资金等,金融体系不能很好匹配民营企业发展需求,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困境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二是创新人才不足,难以组建核心科研团队。资料显示,52.64%的民营企业无专门研发团队,专职研发团队规模在5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占比4.45%,规模在20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占比仅0.74%,人才短缺制约着大多数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
参与重大项目政策环境仍需改善。虽然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但当前各领域、各部门联动不够紧密,手续繁琐办事拖延现象仍有存在。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协作生态,技术创新协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尚不清晰,企业融资成本高、部分关键信息获取不对称、部分行业壁垒难以打破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新领域日新月异,新业态不断涌出,新技术层出不穷,创新成果的数量、规模和种类急剧增加,对创新成果产权保护提出了更大挑战。如何完善产权制度也是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需解决的问题。
民营企业已成国家创新生力军,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完善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做好链接国企民企以及科研机构各主体的有组织科研。
(作者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