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时30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目落下帷幕。今年语文作文题目依然为二选一,考生可分享“我读到的北京”,也可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寄托情感、发挥想象。来自身边的素材让考生觉得有话可说。
【资料图】
资料图
立刻想到了后院的那棵树
走出考场,作文题目让不少考生津津乐道,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名考生,选择两道作文题目的考生数量几乎持平。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管庄校区)一位考生回忆,作文题目一中“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勾起了他寒假的故宫之旅,“我对故宫背后蕴含的文化印象深刻,所以作文写起来特别顺畅。”北京四中一位考生读到的也是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写了中轴线上的文物古建,还提到了北京为保护老城做出的努力。”
也有不少考生选择“我生活中的一棵树”。“看到题目,我就想到了我家后院的那棵树。”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汇星校区的一位男生说,家里后院的这棵树陪伴了他的童年,虽历经风吹日晒,但依然坚挺。“我在这棵树上感受到了生命力。”还有考生以树展开了想象。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两道作文试题的导语打开了写作空间,为考生选用自己擅长的行文方式搭建了平台;此外,导语也都使用了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借助课内阅读经验构思考场作文,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挖掘生活、关注社会。
“有不少发生在身边的大事”
“试题材料里有不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比如北京正在建设博物馆之城。”一名四中考生说,答卷时,他看到了北京和国家的发展。考试院专家表示,试卷充分体现了北京元素和首都气象,基础运用的材料涉及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城市发展的新动向;非连续性文本中北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展现了北京市民的新面貌。
同时,语文试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使学生在优质文化资源的浸润中增强文化认同,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基础运用部分的选材展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国“航天精神”;古诗文阅读和默写取材于文学经典,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议论文文本中诸多当代青年人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革命传统给予他们的力量。
考试院专家说,今年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二年,试卷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做到了“减量”“提质”“增效”。试卷增加题目考查功能,规避对碎片化知识的考查;试题以教材为依托,重视对课后练习的整合与化用;倡导现场学习,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机械记忆的压力。
名著阅读考查有技巧
今年名著阅读题目也让很多考生印象深刻。根据考生回忆,该题目给出几部名著,邀请考生从中选择书中的人物,写出这个人物的高光时刻,描述该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能从人物身上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看过原著,老师能从我们题目的作答中看得一清二楚。”八十中管分一位女生感慨出题者的“高明”。“我选择的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百折不挠的勇气让我很是钦佩。”
考试院专家表示,今年的阅读题目向考生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关注公共文明行为,散文文本带领学生回忆富有朝气的校园生活,议论文文本指引学生端正人生态度等。
此外,试题细化了题干提示语的表述,明确告知考生作答的要点和方向,引导考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测试材料上,更为充分地表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原标题:中考作文邀考生书写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