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 记者 孙宏阳 王天淇 胡子傲


(相关资料图)

入夜后,骑行爱好者在东长安街王府井路段骑行。 本报记者 邓伟摄

这个夏天,“夜骑”成为北京城的一道风景。避开白天高温,夜幕下边骑边逛,骑行族用两个轮子,触摸城市肌理,体味古都烟火气。

长安街上,骑行游客哼唱着“我和我的祖国”,享受中国式浪漫;二环水系旁,人们在拓宽的自行车道上,酣畅骑行打卡历史坐标,一步一景中感受古城风韵;亮马河畔,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绚丽灯光中,骑行体验时尚新北京……夏夜骑行,让市民和游客爱上一个多元的北京城。

长安街

哼唱“我和我的祖国”享受中国式浪漫

上周日20时,夜幕降临,长安街,流光溢彩。宽阔的自行车道上,共享单车、公路车、便携折叠车好不热闹。夜骑人群中,有锻炼身体的骑行爱好者,有外地游客,也有通勤族。人们吹着晚风,欣赏着长街两侧瑰丽的建筑。

西单路口,西向东方向,绿灯亮起,二三十辆自行车浩浩荡荡通过。“看左前方,电报大楼,安静的时候,能听见整点响起的《东方红》,爸爸小时候特喜欢在这儿听。”一位父亲边骑车,边向刚刚中考完的儿子讲起,每天晚上相伴骑车十公里,成为爷儿俩最爱的亲子活动。

一路华灯,照亮骑行路。“晚上独自骑车,最爱走长安街,路宽,亮堂,缓解一天的工作疲惫。过年过节,挂起红灯笼特有氛围。”白领小柳下班后,骑上折叠自行车,换好骑行服,戴上头盔,从金融街出发,沿着长安街骑回崇文门的家。

与白天相比,恢弘的神州第一街,入夜更有生活气息。国家大剧院小广场上,老人坐着聊天、小孩子嬉笑玩耍,市民杨女士带着4岁的孩子停好自行车,加入到人群中。“核心区骑车比开车方便多了,不用找车位,孩子也喜欢坐后排儿童座椅上‘兜风’。”

车行至天安门广场,骑行游客越来越多,自行车道也更加开阔。一路上都有交警、保安,站在路边不停提醒着大伙儿注意安全。来自郑州的卢女士跟朋友一行四人,骑着租来的自行车“刷长街”,“白天刚逛了故宫,这会儿趁着凉快骑游天安门,这是中国式浪漫。”正说着,一位骑友路过,车把上插着五星红旗,随身携带的小音箱外放着《我和我的祖国》,一路引得很多游客跟着哼唱。

从长沙来的一家四口,专门找了几辆共享单车,骑上长安街。“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发了在长安街骑行的独特感受,这次来特意带孩子们体验一下,真是不虚此行!”经过天安门城楼时,孩子的爸爸兴奋地对记者说。

路宽、平整、亮堂,成为许多市民选择骑行长街的理由。为了保障“夜骑”安全、道路健康,北京城养中心长安街专巡专养工作组也派出“夜骑组”,随时修补出现的坑洼,道路病害不“过夜”。

二环路

一步一景感受古都风韵

古朴静谧的城墙、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造型精妙的古廊长亭……沿二环夜骑,一步一景。

二环路大部分路段绕北京旧城而建,德胜门城楼、雍和宫、明城墙遗址等历史坐标,在月光下别有一番情致,让骑行者体验到满满的古都风韵。

护城河滨水绿道,为骑行者提供歇脚之地,晚风吹来阵阵清凉,好不惬意。一路上,骑行者不仅能路过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大观园等景点,诸多荷塘、小径也别有洞天。

顺畅、痛快,是许多市民骑行二环路的新体验。二环非机动车道已形成完整的骑行闭环,铺着“红毯”,且很宽敞。不仅骑行标识完善,一排排整齐的反光道钉也守护着骑行者的安全。

晚饭后,李女士和朋友从西直门出发,沿北二环骑行锻炼。“小时候,跟着父母骑二环,印象是车多、混行,骑不踏实,也没什么风景。近些年来,二环路骑行道拓宽、好骑了,景色也更迷人。”

北二环自行车道,每骑一段距离就能看见“自行车优先”的标识,机非缓冲地带的黄色网格线十分醒目;北二环钟楼北桥桥下,非机动车道除了直行加右转车道之外,还划出了专门的掉头车道……

2020年10月底,二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不断推进。二环自行车通行空间悄悄扩容,冲突节点大大减少,很多细节也逐渐完善。交通部门精打细磨优化骑行路线,车流交会处骑车不再走“Z”字;路口骑行一次左转大大提速;设置立体反光道钉、柔性隔离桩、让行提示、优先标识,于细微处保障着骑行路的安全与顺畅。

来自市交通委的一组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骑行环境的不断改善,在北京,选择骑行的人越来越多,2022年,中心城慢行(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已达49%,创近10年新高,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17.3%。北京市民自行车年骑行量由2017年的0.5亿次(公共自行车)提升至2021年的9.5亿次(共享单车)。

亮马河

绚丽灯光中体验时尚新北京

日暮时分,暑热渐消。热闹了一天的亮马河并未归于寂静,两岸鳞次栉比的商厦被灯光点亮,游船穿行水上,河畔灯影交辉,蛙鸣阵阵,更添别样风情。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车铃声响起,大二学生小徐和室友们骑着共享单车,沿着亮马河南岸的国际风情水岸绿道向东驶来。临近好运桥,小徐停下车,招呼室友,“这里景色好,咱们拍张照吧!”于是,四位姑娘将车停靠在路边,举起自拍杆,留下数张合影,然后上车继续东行。

“之前在网上刷到,这段国际风情水岸绿道景色最棒,夜骑最美,今天一看真的名不虚传,两岸好多咖啡厅、小酒馆,特有‘国际范儿’!”小徐说着,开心地向记者展示拍摄的沿途照片。

周末傍晚,刘先生也常常带着女儿到亮马河沿岸来一次亲子骑行。“河边骑车,比主干路上安全,同时也能亲近一下大自然。”刘先生说,他最爱新东路到蓝色港湾这一段,“西边是花花草草,东半段又很有商业色彩,时尚、浪漫。”

越来越多骑行爱好者钟情亮马河畔的背后,是逐步改善的城市滨水环境。

早年间的亮马河污染严重,是远近闻名的臭河。家住亮马河附近的曲女士告诉记者,这三四年,曾经躲着走的地方成了她最爱的骑行路段。

2019年,朝阳区启动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设,政企协作共同治河,形成“建筑-绿-水”的无缝衔接。2022年9月,亮马河还实现三环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乘船可游览24桥18景。近日,亮马河18公里滨水慢行系统也全线贯通。如今的亮马河,不仅是一条河,更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一。

“骑行,不只是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80后”骑行爱好者宋伟组建了500人规模的骑行俱乐部,他们骑行探索中轴线,从鼓楼文化广场出发、骑到仰山桥,一路自行车道相连,景致变换、绿树成荫;他们常去通州大运河,从漕运码头出发,沿着河道骑行,仿佛置身画中;他们体验昌平42公里骑行绿道,在不同公园、“城市森林”中穿梭……“近十年来,北京骑行环境有了质的飞跃,这也是自行车回归北京的重要原因!”宋伟感叹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