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雪柠

10余天、200余人次的密集行动,房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排查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将全面启动避险转移群众原居住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记者从市规自委房山分局获悉,该局已成立专班统筹应急抢险及灾后重建工作,在规划引领的原则下,调集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团队,对受灾乡镇进行现场踏勘,并结合空间大数据,加快开展安置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项目清单正从各区级部门不断汇总,市规自委已初步研究了优化审批程序,加速推进项目实施。


(相关资料图)

应急调查摸清地灾隐患点

10日上午,在房山区河北镇南车营村石花洞路,地质应急调查队对道路上方一处小型滑坡进行全方位调查,并记入台账。

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调查评价中心工作人员吴彬拿出望远镜,爬上土坡,观察山梁后的滑坡体上方是否有更大的变形裂缝。“方量300立方米,上部还有一些风险源,一些松散的碎石土,目前处于欠稳定的状态。”他说,作为应急处置措施,应在清理道路堆积渣土后,竖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对来往车辆和人员进行安全提示,加强日常排查。

8月1日至今,房山分局会同市灾防所已出动78组、200余人次,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排查。当前,地质应急调查队正结合遥感卫星数据,对前期未通车的村庄、道路开展排查。

“调查队员年纪不大,但个个都经验丰富。”吴彬介绍,应急调查是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的专业摸底,并针对具体点位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和工程治理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调查队一般3人一小组。如果通行条件较好,每天每个组最多可以调查两个村子、20个隐患点,遇上通行条件较差的深山区,每个组也要调查七八个点位,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

“现场调查收尾后,我们会进行数据整理,综合分析研判房山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为乡镇灾后处理提供基础依据。”吴彬说。

大数据成“千里眼”

10日下午,两个班次的无人直升机在河北镇鸣泉山寨临时起降点依次起飞,向霞云岭乡大草岭村、北直河村空投了方便面、面包、火腿肠等50公斤食品。这个行动背后,测绘、遥感和空间大数据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8月1日起,房山分局会同市测绘院为区内道路阻断灾区空投物资提供精准定位,截至6日,累计完成8个乡镇、58个投放点(村)的位置计算,用于向南窖乡、霞云岭乡等因山洪导致道路中断的地区分批运送物资,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地图、卫星影像等空间大数据如同灾区上空的“千里眼”,让防灾救灾实现“挂图作战”,更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精细化支撑。目前,房山分局已会同市测绘院建立起约677平方公里的高精度影像数据,能够清晰直观地对比分析灾前灾后各类设施损毁情况,支撑灾后救援、评估工作。利用遥感影像形成的《房山区县级及以上山区道路沿线崩塌隐患分布图》和《房山区救援通道安全消隐应急图》,第一时间发送该区各部门,确保救灾生命通道安全。

“基于灾前2022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和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数据,通过对比叠加灾后光学卫星及相关数据,目前能够实现积水面积提取、积水区单体建筑统计、积水区道路和耕地统计、道路桥梁线网及建筑物灾毁情况统计等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解译成果将为测算灾毁损失、评估重建投入和规划调整提供基础数据,为重建工程提供建议意见。

安置方案加快拟定

“各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此前已基本编制完成,但经历这次极端强降雨,我们意识到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因为规划是面向2035年的,一定要考虑到未来发展。”房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连日来,房山分局紧锣密鼓调集规划编制团队,对周口店镇、大石窝镇、青龙湖镇等10个受灾乡镇进行现场踏勘,评估受损民宅、道路及设施,研判灾毁原因及解决路径,同时走访村民及乡镇工作人员沟通对接相关诉求及后续防洪整治专项及选址意向。市规划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汉通设计院、中建院专业技术力量已于分局驻场办公,结合最新村庄影像、历年建设用地等数据以及现场踏勘情况,对各乡镇受灾人数、户数及建筑损毁数量初步摸排。

“经过三四天的时间,规划编制团队基本把山区乡镇都走了一遍,后续会就规划评估得出初步结论。”该负责人介绍,将在摸排现有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拟定安置方案,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目前,房山分局已会同区住建委、区经信局、区教委等相关部门就初步梳理的10个安置房、基础设施和学校灾后恢复重建类项目,进行对接与研究,项目清单持续更新。市规自委已制定印发了针对此类项目的优化审批程序,为受灾地区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提供政策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