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在历经742天的地下攻坚之旅后,顺利完成接收,这标志着我国在建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相关资料图)

东六环改造工程东线和西线隧道已全部贯通。

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历经742天地下攻坚之旅后顺利完成接收。 记者 常鸣/摄 突破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路线全长约16公里。其中,由中交隧道局承建的东线盾构隧道,是全国在建最长的盾构高速公路隧道,也是开工时国内在建最大直径盾构隧道。隧道全长7.4公里,直径15.4米,为分离式双洞布置,每洞布置3条车道,分为三层,上层为排烟通道、中间层为行车通道、下层为疏散救援通道。最深处位于地下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地下隧道。

首发集团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项目处负责人何历超介绍,东线盾构隧道采用了国产16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运河号”掘进,下穿众多道路、铁路、地铁、河流及地下管线,设计风险评估三级以上风险源共计99处,其中特级风险源6处,环境风险非常高。

自2021年8月正式始发,“运河号”盾构机先后攻克了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精准始发、泥水环流分层逆洗技术、下穿风险源地层微扰动控制技术、粉细砂地层停机脱困技术、黏土地层废浆处理技术、超深富水砂层盾构干接收技术等十余项核心技术难题,申报研发工法、专利等二十余项。“项目大胆创新,首次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应用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大幅提升隧道稳定性和防水质量,填补了行业内的一项空白。”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东六环项目部项目总工吕计瑞介绍,超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技术优势显著,地层沉降控制在2毫米以内,隧道上浮控制由30毫米逐步保持在10毫米以内,成型隧道位移稳定在15毫米以内,35.5万平方米管片衬砌始终保持“不渗不漏”的一级防水标准。

创新不止于此,这台大国重器还采用了常压刀盘,选用中交天和独有的大合金刀具和刀具分层布置技术,有效增加刀具的使用寿命,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光纤磨损检测技术应用于盾构刀具检测上,实时监测刀具磨损量。同时,“运河号”刀盘主驱应用主动伸缩技术,特殊工况下辅助实现“刀盘脱困、带压换刀”等自主研发和多项国产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突破多项超大直径盾构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五项行业最快纪录:99天完成设计选型、6个月完成生产制造、35天完成超大直径盾构机现场组装、35天完成中间井过站、单日最大掘进尺达24米,为领跑我国大盾构技术创新性变革创下新的里程碑。

智慧化建造赋能盾构掘进

为确保盾构隧道顺利贯通,副中心工程办强化全程安全质量管控,督导制定专项监测方案,加强盾构段地面与地下监测,实现了盾构施工对地面既有建筑的零扰动。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首发集团还针对盾构工法开展了系统性研究,邀请了包括钱七虎、吴志强、崔愷等院士在内的国内顶级专家,确定了长盾构设计方案,并对盾构断面尺寸、盾构井端头加固、盾构机接收及过站方式、人行横通道施工工法、隧道通风消防、隧道疏散救援等17项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论证。项目共计开展《北京地区特长地下道路绿色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富水砂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防水与同步双液注浆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地热交换技术的能源隧道关键技术研究》等12项课题研究,目前在本项目均已成功应用并取得扎实成效。

吕计瑞表示,项目团队在完善和做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同时,接入了中交集团自主开发的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控中交集团内所有运行的盾构机,当施工参数出现异常时,会立即推送异常信息到各级管理人员,实现盾构机远程故障诊断、远程控制和对盾构机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做到安全生产“零事故”发生。

国内隧道首次设立疏散救援专用通道层

如今隧道贯通,其内部结构一览无余。何历超介绍,东六环隧道采用纵横结合的疏散方式,针对隧道长度长、埋深大的救援难点,研究了上下层综合救援技术。其配备了完备的应急处置设施,在国内首次设立疏散救援专用通道层,为长大隧道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保证。“盾构隧道段每公里设置一处人行横通道,每80米设置一处上下层疏散楼梯。当发生火灾时,隧道监控中心将第一时间开启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及重点排烟系统,并通过广播指挥人员进行疏散,司机及乘客可以利用人行横道和救援楼梯进行逃生。”何历超进一步解释道,救援车辆可以通过行车层进入隧道到达现场,也可以通过盾构隧道两端设置的由地面直通隧道下层通道的专用匝道进入盾构下层专用通道,走“捷径”抵达发生风险事件的点位。

据了解,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可有效织补城市空间,引导两侧城市功能互动发展和创新功能集聚,形成贯通历史现状未来、功能汇聚、集约高效的创新发展轴,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