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小阀门到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叶片,小小的铸造厂如何通过转型和创新,撕掉低端制造的标签,成长为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大装备国产化作出重要贡献。来看记者在安徽的一线调研。

在安徽大别山脚下的这个小县城,今年以来,吸引了四十多个国家的外商和工程师纷纷扎堆来到这家叫“应流”的制造企业。

美国工程师 :我们对他们的技术印象深刻,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机会。


(相关资料图)

外商:希望在未来能合作、一起共同发展。

来到这家企业的展厅,记者看到企业的产品遍及核能核电、航空航天和深海装备等领域共两万多种。

安徽应流集团副总裁 蒲伟:以前我们主要是做阀门,那个时候我们一吨能卖个两到三万元,现在我们是做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一吨大概是数百万元,甚至有的一千多万元一吨。

从小阀门到航空发动机叶片,说起企业的转型之路,负责人先带记者来到一条繁忙的自动化生产线。这是几年前企业开始转型时投建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仅这样一台静压设备就需要三亿元,即使在今天全世界也只有三台。这么大的投资,起初很多人对转型不理解甚至持反对态度。

安徽应流集团董事长 杜应流: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常规产品订单是做不完的,形势是一片大好。我测算了一下这条生产线我们要投15亿元人民币,这一点大家都比较担忧。但是要考虑到十年、二十年,我们未来靠着什么。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高温部件这些高尖端产品曾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多年来始终被国外制造厂商垄断。要转型去造这些产品,不仅要有先进设备,还要持续的研发攻关。在这个实验室里,仅攻克一种陶瓷芯的技术就用了两年时间,经历了几千次的试验。

安徽应流集团技术副总裁 施长坤:它的主要组成成分将近要20多种材料。每一种材料的配方有一些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到它的高温性能。需要真空炉来熔炼,这个合金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一炉下去基本上就是50万元、30万元就没了。

2018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传统的普通铸件销量下滑,再加上几年来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应流”的资金链一度断裂陷入危机。这时,当地政府通过争取重大专项资金、申请设备补贴等方式,拿出5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政府还安排专员为“应流”在技术创新、人才支撑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跨越。

霍山县副县长 王翔:专精特新企业,如果形成了集聚效应,就能改善一个地方特别是一个县域经济的结构,就能把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提到一个更高的档次,高端人才吸引到霍山来。

2020年,经过8年的努力,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开始获得批量订单,艰辛的转型之路进入收获期。2022年,企业规模效益实现逆势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74%,高尖端产品成为利润增长主要来源。

安徽应流集团董事长 杜应流:国家对制造业最尖端方面研制研发给予支持,民营企业在现在这种非常好的政策环境下,应该去做国家需要的事。

如今在应流,已拥有国家和省级9个创新研发平台,拥有国内外专利430件,其中22项关键零部件填补了国内航空航天、核电和海洋装备等产业链空白。而在整个霍山县,围绕“应流”已聚集近50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今年上半年,霍山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7%,超过安徽和全国平均增速。

霍山县副县长 王翔:我们现在有两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下一步我们准备在五年之内打造八到十家。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我们现在是二十多家,我们要在三到五年之内实现翻一番。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 高晨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