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最新发表声明指出,它可能会下调美国的信用评级。此前麦卡锡还声称“有时间”达成协议。然而,债务上限法案的通关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过程可能出现诸多意外!

随着提高债务上限的最后期限临近(6月1日),惠誉评级周四称其将美国的“AAA”评级置于负面观察名单上,以反映日益恶化的政党关系,这种分歧阻碍了债务上限危机的解决。

受消息影响,传统避险货币日元飙升,美元兑日元一度失守139,但随后迅速反弹。现货黄金短线上扬近3美元,一度向上触及1960美元关口。


(资料图)

三大评级机构截至目前仍按兵不动

惠普表示,美国的治理弱于其他AAA评级国家。虽然违约的可能性“非常低”,但一旦发生,它将把美国的评级降至AA-(与爱尔兰和韩国一致)。

经济学家预测,美国违约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导致大量失业和借贷成本飙升。尽管如此,当压力大到足以迫使谈判者做出选择时,国会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的情况并不少见。

惠誉在声明中指出:

“我们认为,在X日之前没有提高或延长债务上限的风险已经上升,因此政府可能会开始拖欠其部分债务。不过我们仍然预计它在此之前解决美国债务上限问题。”

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周三继续传递乐观信号。在当日债务上限谈判代表进行了四个小时的会谈后,他说,白宫和共和党谈判代表将及时达成协议,避免可能发生的灾难性美国违约。“我仍然认为我们有时间达成协议”。

尽管如此,债市对美国违约的担忧进一步蔓延。周三,美国6月初到期的国库券收益率升破7%,日内涨超100基点。美国股市也开始表现出对债务上限僵局的恐慌迹象。标普500指数一度下跌多达1%,尽管对美联储收紧政策的押注增加也是原因之一。通常被视为避风港的美元则连续第三天上涨。

2011年,标普因类似的违约风险而将美国评级从AAA下调,并在后来招致批评。在最近的国会对峙中,它保持对美国评级的稳定展望,并预计将达成协议。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高级信贷官威廉·福斯特(William Foster)周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华盛顿听到了正确的消息”,自那以后,他的公司在断断续续的谈判中一直保持美国的最高评级不变。

债务上限法案的通过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然而,尽管拜登和麦卡锡最终就债务上限协议达成一致,但在美国避免违约之前他们的团结仍需经历程序和政治考验。

首先,双方需要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选票。麦卡锡曾表示,他预计众议院的大多数共和党人都会支持他谈判达成的任何协议,但他无疑也需要大量民主党选票,因共和党强硬派不太可能向白宫妥协。

参议院的批准几乎是肯定的,但时机又是另一回事。

参议院的规则允许任何一名参议员将一项协议推迟数天,这可能会越过美国财长耶伦警告的6月1日的最后期限。

目前还没有参议员威胁要这样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预计,白宫与麦卡锡达成的任何协议都将在两党基础上获得通过,从而避免违约。

参议院在受到激励时可以非常迅速地采取行动,过去该议院就曾在几分钟内就通过了避免政府关门的法案。

理论上,国会可以通过短期调高债务上限方案,从而给财政部一点喘息的空间,但麦卡锡已经驳回这一想法。

由于议长承诺众议院议员有整整72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任何债务上限法案,这使得时间表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一项法案在本周末公布,并于下周二在众议院投票,那么参议院将在周三(5月31日)午夜前,即不到48小时内批准该法案。而一个强硬的参议员可能极大地拖延法案的通关。

值得关注的可能“拖后腿”的参议员包括肯塔基州的兰德·保罗(Rand Paul)和犹他州的迈克·李(Mike Lee),他们是保守派中的共和党人,偶尔会阻止立法以试图强制改变。保罗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任何债务上限法案都将进行“辩论”,但没有承诺阻挠它。

即使接近违约也可能会损害经济。根据彭博经济研究模型,即使避免违约,国会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仍可能使得温和衰退演化成深度衰退,并导致79万个工作岗位的额外流失。

以下是国会达成协议后的必经程序:

助手们将其转化成立法文本。

法案公布,规则委员会制定辩论和投票规则。

72小时后,众议院对该法案进行表决(这条规则可以免除,但麦卡锡说他不会这样做)。

参议院收到该法案,领导人试图在截止日期前进行最终投票。这个过程有时包括就修正案或其他让步进行谈判投票。

如果出现严重的阻挠,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可能会被迫介入以避免排除阻挠,这可能需要花上大半个星期的时间。

如果一切按预期进行,参议院最终将对该法案进行表决并将其送交白宫。

拜登签署该法案成为法律。

在谈判继续进行的同时,众议院共和党人表示,他们计划在周四下午晚些时候离开华盛顿,参加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活动。

这为另一个风险埋下伏笔:绝大多数共和党和民主党选区的立法者可能会从他们的选民那里听到巩固各自立场的呼吁,这可能会使潜在法案在众议院获得必要的218票变得更加困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