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一个老师在2015年出版的《班主任修炼之道》一书中,在谈及青少年早恋问题的观点时,因提到“女生是早恋主要责任人”的一个说法在网上引发热议。书中的原话是:“一直到十四岁,有的男孩都没有初次遗精,那么也就是说,在14岁以前的男孩与女孩之间传出“绯闻”,那就应该是一个女人与一个男孩的故事。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我们说句不好听的话,一旦有所谓的“早恋”,女孩应该是主要的责任人,她们暗示或勾引的居多,因为此时的女生已经相对早熟,男生还只是个孩子。”根据媒体查到的公开资料显示,这本书的作者系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
(相关资料图)
很多人直言:“这个老师肯定是男性,因为言论很明显袒护男生。”是的,作者是个男老师。可这并非是老男人袒护小男孩的故事,而是逻辑和表达的问题。毕竟《班主任修炼之道》它是出版物,而且是指导性质的出版物。如此之下,逻辑和表达自然需要高标准。
我们先说逻辑,按照作者的意思,他应该是想强调女孩比男孩“早熟”。这种说法实际上“也不算错”,因为在常识范畴内,这也是有共识的说法。但是这不等于说在“早恋”中“女孩是早恋主要责任人”。至于表达层面,把“女孩称作女人”,并强调“勾引”显然很不恰当。因为明显带有道德贬低的意思。
当然结合《班主任修炼之道》一书的下文看,作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说女生可能就是“早恋”的罪魁祸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道德化了“早恋”,而且把“早恋”的女孩也道德化了。我们能理解,老师和家长不想让孩子“早恋”,是担忧影响学业。但是再怎么担忧,也要把话捋顺,否则歪理、邪理带来的消极作用更大。
不可否认,“早恋”对于多数孩子来讲确实会影响学业,这没什么好争议的。但是这不代表“早恋”真就是洪水猛兽。换言之,我们的家长也好,老师也罢,在给孩子传达“早恋”意味着什么时,有什么消极影响时,应该“正视”,而非“斜视”。
事实上,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阻止是阻止不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引导,告诉孩子“早恋”的底线是什么,告诉孩子所处阶段什么最重要,告诉孩子“早恋”虽然美好,可这只是青春期可有可无的情愫,也就是尽量在引导的时候,不过分压抑孩子的渴望,不过分道德化“早恋”这件小事。
至于责任是男孩的还是女孩的,就更没必要强调了。说实话,都是大活人,那么自然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至于有人为了驳斥“女孩是早恋主要责任人”而强调“我没遇到过女孩对男孩开黄腔的,但是却知道男孩在班里讨论黄片的事情”。不管是不是讲的实情,也都有些跑偏了。
因为对于“女孩是早恋主要责任人”这句话的争议,主要不在于早恋的责任到底是谁的,也不在于我们要基于这句话把作者怎么样,而是从教育层面、常识层面、逻辑层面对“早恋”应该进行全面的、正确的审视。
可能就作者的个人经验来讲,他自己确实是那样理解的,但是回到出书层面,牵涉到无差别的指导性时,那么所写下的理论指导就应该经得起检验才行,否则就是不得体的或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影响不好的。
就拿“女孩是早恋主要责任人”这句话来讲,不管是逻辑上,还是表达上都会挑起“性别论战”,所以这就是为何舆论层面看到网传的截图时,基本上都是愤懑之声。因为这种充满偏颇和道德的书写,在当下是很难被主流人群接受的,完全就是捅马蜂窝的操作。
不过回到声讨层面,最好还是基于观点进行批判,最好不要人身攻击作者,最好不要祸及工作单位、祸及出版方,否则舆论批判的吃相跟老师书写的吃相又有什么区别呢?也就是说,尽可能多基于观点举例说明,用事实和逻辑驳斥,使《班主任修炼之道》这本书有被修订的可能。
当然具体是修订,还是下线,这就看接下来作者和出版方如何回应了。对此有人也提出另外的看法,认为这是纯观点的问题“不接受可以不看”,没必要上升到对不对的层面进行批判和秋后算账。
怎么说呢?要是小说或别的通俗读物的部分章节存在这样的观点,勉强可以无视,或是指责作者水平如何如何,或者不买不看就行。可这是一本关于班主任修炼的指导书,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班主任的必读书,但是既然书名就是《班主任修炼之道》,那么就意味着它要承担通识的责任。
而作为指导性的表达观点时,就要贴合当前的主流认知,甚至最好以无立场的方式表达观点,就拿对“早恋”的看法来讲,作者虽然是老师,有很多一手的经验,但是这不代表他的经验就是公共经验,而是最好把个人经验提炼成常识经验再去表达出来为好。因为从指导意义上来讲,个人经验往往是没意义的,或是片面的,只有把个人经验抽象化的提炼成常识经验融入公共经验,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所以就“女孩是早恋主要责任人”对应的《班主任修炼之道》一书以及作者和他的老师身份,最好掰扯开来看,否则就因为书中的一个观点,一句言辞,就极化批判作者及作者的周遭,可能引发更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