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垫资跑腿,报销等待,曾是群众就医路上沉重的“附加费”。日前,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要求2025年底前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均需开展即时结算,2026年底前实现即时结算资金占本地医保基金月结算资金的80%以上。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向高效化、便民化迈出关键一步。看似是结算流程的优化,实则是一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提质革命”,用一“点”即达的便捷,激活了民生福祉的“满盘棋局”。(10月16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即时报销”,改的是流程,暖的是人心。医保即时结算的全面推行,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群众“少跑腿”“少等钱”。以前,很多人看病时需要先垫付一大笔费用,再拿着一沓单据去医保部门报销,少则等几天,多则等几个月。尤其是异地就医的患者,跑腿之苦、垫资之痛,更是让人叫苦不迭。如今即时结算落地,普通门诊、住院、购药等费用“就医即结”。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把民生温度注入了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医保结算将逐步迈向“一键完成”,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全国贯通”,打破地域壁垒,释放民生红利。长期以来,医保统筹地区分割、异地报销不畅,让流动人口、随迁老人等群体“看病难”问题凸显。此次改革逐步将异地就医费用纳入结算范围,相当于给医保卡装上了“全国通”的翅膀。无论是在一线城市住院,还是在老家县城购药,一张医保卡就能“刷遍全国”。同时,二级以上医院“应纳尽纳”、零售药店逐步纳入,让服务触角从大医院延伸到社区末梢,慢性病患者不用再为报销专门跑三甲医院,真正实现“就近办、便捷办”。这种“全国一张网”的布局,不仅是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在构建“全民享、无差别”的公平保障格局。这是医保改革的温度,更是民生保障的力度。
“高效拨付”,给医疗机构减压,为医患关系解套。医保即时结算的推行,不仅是对患者的利好,对医疗机构而言也是一场“及时雨”。过去,医保基金的拨付周期往往长达1—3个月,甚至更久。这对于一些资金周转困难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而改革明确提出,各地要在定点医药机构申报截止次日起不超过20个工作日完成结算资金拨付,最快甚至可压缩至1个工作日。这样的效率提升,不仅缓解了医疗机构的现金流压力,也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对基层医疗机构运营形成实质性支撑。
“多方共赢”,重构医保治理格局,迈向现代化。医保即时结算的全面落地,是医保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过去,医保基金的结算流程复杂、效率低下,不仅让群众“跑断腿”,也让医疗机构“等断线”。而如今,通过技术手段重构结算流程,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医患矛盾进一步缓解,医疗机构的运营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项改革为后续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不仅是医保体系的一次自我革新,也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保即时结算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如何确保跨地区就医的无缝衔接?如何进一步优化智能审核的精准度?如何在高效拨付的同时守住基金安全的底线?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项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径是科学的,目标是温暖的。
“稳稳的幸福”,让改革红利惠及每个人。医保即时结算全国贯通,最终指向的是让每一位参保群众都能享受到“稳稳的幸福”。无论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是异地养老的老人,亦或是跨省就医的患者,都能在“一键结算”的便利中感受到改革的温度。这,才是医保改革的初心,也是民生保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