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23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创下历史单月最高纪录。1月社会融资规模5.98万亿元,绝对规模创历史次高纪录,但1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则由上月的9.6%下到9.4%,显示基本面还是处于“强预期、弱复苏”的格局。
从结构来看,1月信贷最显著的变化在于新增中长期贷款高达3.72万亿元,同比多增8807亿元,趋势也在不断改善,体现企业复工复产积极推进。居民部门尽管信贷依然较弱,体现了一定的疫情“疤痕效应”,但基本上也已走出底部区间,开始修复之路。对于1月的社融,增量主要来自信贷的超量增长,最大拖累则是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
货币供给上,1月M1同比增长6.7%,前值3.7%;M2同比增长12.6%,前值11.8%。M1(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与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大增,有春节期间居民取现需求大增影响,更体现企业经营活跃度提升;M2则主要受益于信贷的大幅改善。
对应到资产配置,在普林格六阶段资产配置模型中,当前的市场正处于第二阶段:尽管股票成为明星,但债券表现依然不错,商品表现欠佳。截至2023年2月10日,开年以来沪深300指数上涨6.06%,债券基金指数上涨0.68%,而CRB商品指数下跌1.96%。
对于债券市场,M2的增速依然显著快于存量社融的增速,1月M2同比领先于社融存量增速3.2%,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高,金融向实体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强。后续政策将全力稳增长、稳信心还是大方向,降准、降息依然可期,资金面持续收紧的可能性较低,票息将是最稳定的收益来源。而从“M2-社融存量同比”与1年期国债利率走势来看,1年期国债利率依然处于下行通道,短期暂无法预估上升的拐点。
对于权益市场,历来A股市场有“M1定买卖”的经验与传统:伴随着M1的提升,A股市场年度回报率走势往往有望逐渐回升。1月份M1的超预期数据,或体现出未来A股回报周期的进一步修复的可能。未来随着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如果M1能够和库存水平同步回升,则意味着可期待A股市场有望进入美好的主升浪阶段。
在此背景下,结合经济修复的进程与精准货币的执行力度,采用固收增强策略的二级债基有望“攻防一体”,如果经济超预期走强时,权益资产是积极的“上涨期权”,如果经济修复力度弱于预期,债券部分的防守将是信心与稳健之本,投资者不妨关注富国稳健增强(A/B代码000107,C代码100109)。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