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卜羽勤 实习生卓皙雯 上海报道

“营商环境好了,人才来了,这个产业就起来了。”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在《大国经济学》新书发布会暨上海市社联“望道计划”启动仪式上指出。

陈钊认为,制度建设永远是最重要的,通过政策扶持不同产业需要考虑产业口径大小的不同。此外,还需要发挥正确的央地激励机制和产业政策设计,对不同领域和政策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更多研究、提出更科学依据。


(相关资料图)

谈及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建议,中国接下来既要在现代化进程中让经济进一步集聚,同时又要缩小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之间的差距,从而缩小人均差距。

产业政策要避免信息不对称

近日,由上海市社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大国经济学》新书发布会暨上海市社联“望道计划”举行启动仪式。会上,陈钊分享指出,政策是中国扶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国内产业政策中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他具体解释道,对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通过扶持特定产业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同类产业的差距,甚至赶超它。但是,产业扶持、补贴机制等政策落地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比如新能源汽车有蓄势里程补贴政策,但企业为了提高蓄势里程可能让汽车变得轻一点、发动机动力小一点,反而使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其实所有的问题最后归根到底是信息不对称。”陈钊指出,首先,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央说要发展某个产业,地方常会一拥而上,导致很多措施无法得到落地推动;其次,产业政策是否真正能落到企业,企业拿资源补贴后有没有真正高效率去落地,其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在产业政策设计与实施中,要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对地方政府进行激励,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在落地过程中导致扭曲或者损失。

尤其在中国,陈钊认为,政府是深度参与经济的主体。中央给予地方政府很大政策空间,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好的机制设计,可能不利于长期、全局、多维的最优发展。

对此,陈钊建议,在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考核时,要适当引入地方公众的评价,包括老百姓、当地企业家、地方学者等,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建设更符合长远利益的根本制度。

对于已有的产业政策如何确保成效?陈钊认为产业政策要优先扶持当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否则不仅失去政策效果甚至还会导致更多的僵尸企业出现。同时,具体的政策情况各有不同,所以不同领域、不同政策的具体问题,都有待开展更多的研究、提出更科学的解决方法。

要缩小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间的差距

制造业的发展升级带来上下游企业集聚,现代经济的发展还必然带来经济集聚。后工业化阶段,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还会带来人口相对于制造业阶段的更为集中,也会带来进一步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看来,这种集聚不仅会导致空心村,也影响着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关系,包括财政停滞、产业政策等也都会受到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发展和平衡的关系,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中国作为大国,怎样化解上述大国发展和大国治理间的矛盾?陆铭认为,现代化进程中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要发挥经济现代化配置资源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都同步高度集聚,当地城乡地区间的差距很小。但我国的不同点在于,经济是集聚的,但是人口不集聚,且经济集聚程度并不够高。

因而陆铭建议,为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既要在现代化进程中让经济进一步集聚,同时又要缩小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之间的差距,从而缩小人均差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