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范易成6月29日报道:一棵草、一尾鱼、一潭水,盘活了金海湖,灵动了奉贤城,也幸福了老百姓的心……“上海之鱼”又名“金海湖”,位于奉贤新城,占地2.53平方公里,是上海湖面面积第三大的人工湖,经过十多年的生态治理,“上海之鱼”从零散分布的小支河、断头河,蜕变成上海目前水质最优、水生态净化系统最稳定的人工湖。
(资料图)
学生在“上海之鱼”采样
记者了解到,清澈优美的“上海之鱼”的背后,是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和她的团队孜孜不倦的努力。6月28日,“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生态研究院—上海之鱼示范展示基地”在“上海之鱼”揭牌,在不断巩固水生态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再次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王丽卿表示:“基地在‘上海之鱼’落地,既是学校、社会对我们团队工作的认可,也是人民群众对‘水青岸绿景美’的期待。我也会利用自己在水域环境生态治理的经验,让更多的‘清水’流进老百姓的村沟宅河。”
示范展示基地揭牌
2005年,王丽卿成立了上海水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优秀技术带头人,在公司成立伊始,她就把“还原河湖自然生态,创建人水和谐环境”作为公司的愿景。“我们最早是添加氮肥磷肥营养盐和有机肥用来培养藻类,然后用藻类培养浮游动物、用浮游动物来培育虾苗、蟹苗和鱼苗,把水产苗种养殖成食用的动物产品。” 王丽卿介绍,“2000年开始,社会上一些景观水体出现大量蓝绿藻,影响水景观,找到我们需要提供控藻藻类繁殖生长技术。我们就利用了生态学的下行效应,投放滤藻鱼类、河蚌、浮游动物来吃藻。” 王丽卿团队掌握了水生态的平衡“秘笈”,开始走上了生态绿色安全高效的水治理之路。
湖中捕捞20多斤的白鲢
从2010年进行水体去富营养化专题论证开始,王丽卿团队已和“上海之鱼”结下了整整13年的“水”缘。水治理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上海之鱼”水环境修复刚开始,团队在沿岸浅水区种了矮苦草,如同水下草坪铺在水底,水下景观甚是好看。没想到,那年冬天,上海严寒,水位突降,矮苦草全部暴露在空气中,草上的湿水全都结了一层冰。王丽卿急得眼泪都掉出来了:“这些矮苦草要是长不出来,明年这里的水下景观都完蛋了。”可喜的是,到了第二年,暴露冰冻2周后的矮苦草居然又陆陆续续地长出来了,这也给了团队一个启发:这个苦草不仅矮生还能耐寒。经过10年的培育,如今的矮苦草已经历了近20代,不仅能保持常绿,还能在一年四季的变换中耐寒、耐热。
经过十多年的治理,现在的“上海之鱼”,已从当年一片众多零散分布的小支河、断头河,蜕变成上海目前水质最优、持续时间最长、水生态净化系统最稳定的人工湖。作为“水生态行内标杆”的“上海之鱼”,每年到现场参观、当面讨教经验的人不计其数。
王丽卿教授(右二)带队在“上海之鱼”调研
湿地、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景观水体生态治理,水源地水质保护……经过王丽卿团队的努力,他们参与建设的全国23个省市560多个水域近3700万平方米的水面焕发出生机,水体面积相当于6个西湖。近年来,王丽卿团队主持和参与编制10余项行业指南和规程,拥有40余项专利及集成技术,形成了“健康评估、生态拦截、原位净化、强化修复、智慧生态、管理养护”等6大模块30多项技术,建立了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急“治水”,也忙“育人”。从教30余年,王丽卿至今还坚持在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她负责建设的“水生生物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先后主编和参编相关大学教材3部,获得上海市“宝钢教育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希望未来能继续用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经验,增强上海海洋大学在全国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影响力,也为学校培养大批生态环保领域的人才。” 王丽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