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资料图片)
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如此总结明王朝276年的兴亡史。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今日站在顶层志得意满,一朝大厦倾倒,跌到楼底,非死即伤。
重庆人葛伟曾站在豪宅之上,挥金如土,2014年,他跌到楼底,人生从此彻底逆转。
坐在楼底的他,将何去何从?
第一桶金19岁之前,重庆娃儿葛伟从未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出生于1963的他拥有大多数同龄人都无法享受到的物质生活。
在蔬菜公司上班的父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干部,他攒下积蓄为家中置办冰箱、彩电等家电;在聋哑学校做教师的母亲往冰箱里填满蔬果鱼虾等各种食物;在银行上班的姐姐时不时为弟弟置办一身时髦的行头。
从小到大葛伟都是班里的“富人”,高人一等物质条件让他充满优越感和松弛感。
上高中时别的同学都在挑灯苦读,他却悠然地拿起课外书,沉醉在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中。高考结束,葛伟不出所料地落榜,经过两年复读,他终于勉强考上渝州大学中文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能考上大学的人屈指可数,葛伟的同学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班里学习氛围浓厚。葛伟却觉得十分枯燥,他更加向往校园外五光十色的生活。
他离开宿舍,以每月15元的租金租了套一居室,经常请一些社会上的朋友来做客。
大学四年,葛伟很少上课,他和朋友们下馆子、跳迪斯科,还时常外出游玩。每月房租加社交,花费几十元,而当时他母亲每月工资不过一百元。
工薪阶层的父母无力负担儿子高昂的开销,母亲开始缩减他的生活费。
葛伟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向父母索要无果后,他开始想方设法赚钱。
葛伟自嘲“脸皮厚”,为了赚钱,他不端大学生的架子,拉的下脸,愿意尝试各种办法。
大二那年,他从表哥工作的厂里进了几十条领带,沿街叫卖。
葛伟扯着嗓子吆喝了一天,也没卖出去几条。他也不气馁,这条街卖不出去,就去另一条街,今天卖不出去,明天继续卖。
几天后,他以4.5元的价格售出全部领带,每条净赚三元。
赚了钱,葛伟当即拉着朋友们下馆子。
大学期间,葛伟做过各种生意,卖领带、卖台灯、倒卖二手摩托、做黄牛卖车票。
改革开放初我国市场经济十分活跃,葛伟以灵活的头脑在那个时代混得如鱼得水,每笔买卖都能赚钱。
赚来的钱他大部分花掉,手里几乎没有积蓄。
葛伟认为,人生在于折腾,做生意更要胆大、会折腾,钱是赚来的,不是省下来的,花完了赚回来就是。
大学毕业后,葛伟成为了重庆《中国市容》报社的记者。
进入报社之初,葛伟满心欢喜,他打小爱读书,从金庸到尼采都有所涉猎,如今做了“文人”,岂不是就要实现文学梦。
葛伟拿起纸笔写了一个月,去领工资,发现只有78元。对他来说这点钱只够和朋友们下几次馆子,根本不够花。
葛伟有些丧气,好巧不巧,他所在编辑部就在广告部隔壁,广告部同事手中的箱子给了他极大的刺激。
一只普普通通的银色手提箱,“啪”的一声打开,里面一扎一扎的,全是钱,那是金主给的广告费。
《中国市容》拥有众多金主,报社不但可以接广告,还有偿为企业家组织会议、讲座,绘制画册,书写专栏。广告部的同事有工资,更有大笔广告提成,他们一个月能赚葛伟两年的工资。
巨大的差距让葛伟忘记了文学梦,一心只想赚钱。
葛伟申请调到报社广告部,跑遍全国各地推销画册。
一年后,他如愿赚到十几万元,葛伟又动了“折腾”的念头,他和几个同事一商量,决定辞职,合伙开公司。
1988年,葛伟的广告公司开张了,他凭着在报社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很快赚到了第一笔钱。
那个年代,厂商大多通过报纸、杂志打广告,画册这种新颖的广告形式很容易赢得厂商的青睐。
葛伟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公司的广告画册单张彩页报价3500元,纯利润高达2400元,仅一年,葛伟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30万元。
人生巅峰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巨款,彼时葛伟不过26岁,他意气风发,自信自己是个商业奇才,只要把握好时机,准能赚大钱。
90年代,葛伟看到了房地产行业的机遇。
1993年,刚刚建省5年的海南省房价飙升,葛伟将4年前买的别墅一转手,净赚175万元。
彼时广告业的利润已经大不如前,葛伟带着全部积蓄南下广东,炒股。
1996年,重庆即将成立直辖市的消息传到葛伟耳中,他想起当初在海南建省之初买房大赚一笔的事,当即决定,买地。100万元,150亩地,他花光了几乎所有积蓄,孤注一掷。
这一次,他赌赢了。1997年6月18日以后,重庆直辖市地价飞涨,他的150亩地卖出了一千多万元。
葛伟升级为千万富翁,一时间,他成了商界传奇,他的大胆和自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他享受着人们的赞誉,相信自己确实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却没想到这一切很大程度得益于时代,个人能力所能企及的东西不可能超越时代。
彼时,葛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豪掷百万,买下一幢豪华独栋别墅。他沐浴在小花园温暖的阳光中,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极致生活体验。几年后,葛伟卖了这幢别墅,换了更雅致、更高档的住处,自然也是别墅。
从1998年开始,国内房地产商紧跟国家政策,修建商品房,葛伟看不上那些小户型房。他住惯了别墅,认为投资独栋别墅更赚钱,也更有逼格。这样的别墅可不能建在寻常之处,葛伟决定找一处“世外桃源”。
1999年,葛伟踏遍重庆各区,终于在重庆市含谷镇寻到了他理想中的“宝地”。湖光山色间,田地如同平铺开来的绿色幔帐,若在这里建别墅,绝对可以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妙意境。
葛伟买下50亩地,建了43栋超大户型别墅,户型大,环境优越,房价高到令普通百姓咋舌。有钱人来了,看一看,连连摇头,认为这里地方太偏,又邻近机场,不好,不买。
怎么办?葛伟冥思苦想,决定在别墅附近租50亩地,为他的客户提供“买别墅,送菜地”的服务。
几年过去,别墅好歹卖完了,葛伟吃到了他前半生中的最后一波时代红利,手握5亿元资产。
年过不惑,葛伟在千禧年放肆享受花钱的快感。他住在装修奢华的770平米别墅中,5位住家保姆为他和家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月平均生活费20万元。在那个工人平均工资不过800元的年代,说他挥金如土毫不过分。
尝到了卖别墅的甜头,葛伟决定再接再厉,2003年,他的二期别墅“西郊庄园”正式动工。
几年后,104栋别墅建成,每栋都配有华贵的家具、精美的装修和三匹价值70万元的纯铜马,花园里的银杏树每棵价值10万元。
仰望15米高的银杏树,葛伟想象着客户见到这一切该有多么惊喜。
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巴掌,二期别墅位置过于偏僻,少有人问津。
家人和朋友都劝他尽快将二期别墅低价出售,回笼资金,葛伟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他坚信自己建造的别墅品质绝佳,坚决拒绝降价。
一朝大厦倾自信,在能把握住时代红利的时期让葛伟走上了人生巅峰,随着红利消失,葛伟因盲目自信跌入谷底。
2012年,房地产业政策收紧,那时起葛伟公司的资金开始紧张。他开始向银行贷款,随着贷款金额越来越大,利息水涨船高,他又开始向私人借款,以债养贷。
到了2014年,葛伟每天一睁眼,就欠着15万元利息,他越来越难从朋友那里借到钱。葛伟压力山大,整夜睡不着觉,白发一根根冒了出来。
7月24日,葛伟决定,全面停止付息,这也意味着宣布破产。
这一天,艳阳高照,38摄氏度的酷暑中,葛伟入坠冰窟。他默念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窗外依旧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热闹是别人的,与他无关,抑郁不忿的情绪包围着葛伟,“为什么是我?他们没有负债,他们不会破产。”
破产清算后,葛伟负债3.7亿,以他名下所有资产偿还部分债务后,他的个人债务依然高达1.2亿。
直到此时,葛伟还没有吸取经验教训,他依然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多年的商业眼光,认为还能靠着孤注一掷逆风翻盘,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他名下已经没有任何资产和钱,葛伟生平第一次向母亲、姐姐张口借钱。
母亲拿出自己的毕生积蓄,又卖了房,姐姐将手中的股票半价抛售,他又从几个朋友那里借来钱,拿和东拼西凑来的800万元进军互联网。
时代不同了,赚钱越来越难,葛伟始终没能探清互联网行业的水有多深。他一头雾水地进入,又鼻青脸肿地被打出来,800万元赔了个精光。
葛伟垂头丧气地回到出租屋,妻子已经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她陪着葛伟从青年走到中年,养育儿女、照顾老人,毫无怨言。她也曾不止一次地劝葛伟要知进退,别冒进,葛伟从来不听,他自负地认为妻子什么也不懂。
身负巨债,妻子离散,葛伟和他的公司一起彻底塌成一片废墟。
父亲早已离世,老母亲被葛伟送到一家收费低廉的养老院,两年后,老人郁郁而终。
葛伟住进10平米的小出租屋,生活全靠姐姐接济,每天自己做饭,偶尔出去吃一碗小面。
一碗米饭、一碟西红柿炒鸡蛋,他吃得心满意足,甚至认为“西红柿炒鸡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他的抽屉里放着310张借条,几乎每天都有催债电话,也有人上门要债,葛伟绝望地对他们说:“我真的拿不出钱。”
要债人急了,又说要杀了他的,又说要拖家带口住在他这里的,葛伟听着,默默忍受。白发苍苍脑袋低垂,再不复往日的潇洒不羁。
在事业巅峰之时,葛伟朋友众多,他生活自律,爱好阅读,朋友们赞扬他与众不同,有个性。而今,往日的朋友都没了音讯,葛伟和他传奇人生、他的个性似乎都被埋入尘埃。
没有钱,友谊也成了奢侈品。
葛伟独自倔强地活着,他一点一点偿还债务,他虽然已经成了“老赖”,可他还想努力从债务的深水中爬上岸。
他打工、做软件、摆地摊……因为“欠债坏钱天经地义”。
2020年4月19日,葛伟首次发布短视频,一个小小的蛋糕,一束微弱的烛光,照着他满头灰白的头发。
这一天是葛伟57岁的生日,他说:“我还没死,我还欠着一亿多债。”
葛伟的ID叫做“失信人日记”,“做还债英雄,建守信社会。”十个大字是他的直播间背景。
失败,也是一种经验,葛伟要将这种经验广而告之。他拍短视频、做直播、写公众号,讲述自己如何从地产大亨沦为破产负债的失信人。11月7日,4万人进入他的直播间,倾听他的故事。
有人问葛伟这辈子能否还清债务,也有人听到他的故事嘲弄他“作死”。可人生这场戏,又有谁能站在舞台上从头唱到尾?稍有不慎,便跌落舞台,摔进烂泥。初始时意气风发,自信骄傲,跌落后黯然神伤,沦为笑柄。这场戏,人人都是看客,人人又都是演员。
参考文献1、扬子晚报网:《重庆一房产老板从月消费20万到负债3.7亿,如今直播还债》
2、澎湃新闻:《目标1.2亿:从亿万富商到破产“失信人”,他直播带货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