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6月14日的《四川新闻联播》报道了全省农业生产大托管暨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的新闻。这场传递我省社会化服务发展新风向、面向全省老乡推广大托管好做法的会议,将举办地选在了四川最东端的县域——达州市宣汉县。
小伙伴们都知道,这里位于盆周山区,山高坡陡、地多块小,并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但就是这样一方土地,却硬是靠着老乡们的勤劳与智慧,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典型县”“先进生”——服务面积突破了56万亩、服务组织多达143家,两项数据均位居全省前列。
越来越多的专业“田保姆”乐意在这里“帮忙种地”,老乡们也安心托付,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越来越红火。我们不禁要问,宣汉靠的是啥?
首先,基础条件很重要!
宣汉在地势条件上不占优势。老乡们为了克服短板,探索出了一种名叫“长藤结瓜”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当地3个主干流域为“藤”,以各个点位的“高标准农田”为“瓜”,串点、连线、成片,让原本零散的土地尽量集中连片,不仅供水方便,更适宜大型农机具开展作业。
山地上的错落空间被连接成了规模大、条件好的“金土地”,专业的“田保姆”——社会化服务主体们争着抢着来帮它结出硕果!
然后,“政策礼包”挺丰厚!
在宣汉,“田保姆”们只要完成服务面积1000亩以上,便可获得最低亩均激励资金10元;服务面积若超过10000亩,亩均激励资金可提升到40元。干得越多补贴越多!
最后,大家都有得赚!
以种植水稻为例,老乡向全程托管的“田保姆”认购700元/亩托管费,秋收后,“田保姆”按照市场价,给予老乡每年800斤/亩干稻谷的保底收入,超出800斤的收益部分,村集体获得1%,剩下的99%则由老乡和“田保姆”三七分。尤其是宣汉正大力推行“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养鱼获得的收益可观,也按照此比例进行分配,老乡和“田保姆”都能获得两份收益,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