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写在前面:真切希望所有还没看这部作品的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收获自己期望的、更多美好的事。或许会因为一部作品喜欢上一个运动,了解新的知识,理解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物角色、收获不同的人生体验,交到了不同类型的朋友,或者看完番以后自己迸发了创作的热情、收获新的爱好,或是从购买的周边中收获满足感和陪伴感,或是找到同好磕磕cp简单快乐。开启弹幕或许能够带来互动感,但是这部作品不适合这样做,关掉弹幕、评论区、贴吧论坛、微博,更加沉浸式地找到自己的乐趣,也许更适合想要快乐追番的朋友。
从动漫里每个人物身上收获的感动让我很想给他打五星,可惜故事中有些令我费解的情节设计让我觉得作者在作品的完整度、逻辑性、点题立意上并没有小排球做的更优秀(虽然两者都是很好的动漫,忽略这些瑕疵我真的非常愿意给它打五星!!)
不过缺掉的一星更多地还是因为弹幕、评论区、贴吧、微博等所有这些地方的争论让我无法再去静心欣赏这部动漫了,如果不开弹幕、不去评论区,不去贴吧、微博,我想很多人(尤其是新入坑的观众)会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争论有争论存在的意义,讨论有时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思考。但是在我看完那些争论以后,我发现大部分只是在浪费时间互相攻击,这些争论不在于探讨一千个观众眼里的一千多个哈姆雷特,而是互相维护自己的立场,这无可厚非,但对于理解这部作品并没有什么意义。人不过是为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活着,每个人的经历决定了自己能在哪个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理想,进而从一部作品中看到什么。一个人想看到什么,就只能从一个作品里看到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讨论能够增加理解,而钻A在这些平台上的讨论无法增进理解。
体育竞技里最绕不开的是关于“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落差,1%的天赋和99%的努力之间哪个更重要这类问题,一个偏好天赋论的人可能更容易喜欢上御幸、降谷、成宫、本乡,一个偏向努力论的人更容易喜欢上泽村、东条、高津这样的角色。当然这样的二元论未免把争论过于简单化,喜欢上某个角色也并不仅仅因为某个单纯的原因,讨厌某个角色亦然。对我而言,这部动漫里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但我更看重的是我能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什么,而不是我讨厌XXX的什么。
偏好哪个角色都无可厚非,但我很失望地发现当争论走向极端化、当原本对于角色的讨论变成了对发言者本身的攻讦,原本有可能互相理解的最终也无法达成理解。当喜欢泽村的的人被简单粗暴地解读为“主角控”“只喜欢龙傲天”,当喜欢降谷的被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天才控”,喜欢御泽的被简单粗暴地看作“腐癌”,标签化的定义阻碍了更多深入的、有价值的讨论,而以角色人气、以买谷数量争夺发言权的吵架,最后受伤的只是那些想要单纯地欣赏一部作品、单纯地因为共鸣而喜爱某个角色的人,而这些人(我认为)恰恰是更能够发现作品闪光点、真正尝试着去理解每个角色、共情每个角色,从一部作品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的人。如果这样多样化的解读能够充斥在论坛上,可能原作者无法合理设计的情节,就有了更好的if线,原本片面的、不够立体的人物,可能也会随着更多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一旦类似于图片里的言论出现,相互理解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最后变成“是XXX先挑事”“是XXX脑残”这样的骂战。目前我没有从任何平台上(哪怕是很多人声称的“理中客”聚集地贴吧那里)感受到这样的讨论氛围。贴吧上一些帖子相比于其他帖子,确实更有阅读的价值(例如对于棒球知识的总结),但讨论的氛围与其他平台无异,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其他平台的鄙视链(?)。也许从争论中获得快感,以维护自己的绝对信念,对争论者来说也是一种意义吧。但我觉得这样未免太过可惜,对于一部难得细致刻画了棒球运动的长篇运动番来说,有更多值得解读、值得品味的东西在。
因为一部作品喜欢上一个运动,了解了一些新的知识,理解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或者角色、收获不同的人生体验,交到了不同类型的朋友,或者为了弥补作品中一些人的遗憾自己迸发了创作的热情、收获新的爱好,或是从购买的周边中收获了满足感和陪伴感,或是和同好磕磕cp简单快乐,难道不是比用买谷、刷评、吵架争夺话语权更美好的事吗?
最后,真切希望所有还没看这部作品的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收获到比更多美好的事,关掉弹幕、评论区、贴吧论坛、微博,沉浸式地找到自己的乐趣,开启弹幕或许能够带来互动感,但是这部作品不适合这样做,如果能够有观众写出自己多样化的理解,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