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中国铁建承建的国内首条非遗再造地铁线——深圳地铁1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深圳市的地铁线路全年新增里程达到128公里,形成了17条运营线路、559公里线网长度的网络格局,运营总里程升至全国第四,线网密度、客流强度等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程。

深圳地铁16号线全长29.2公里,共设有24座车站,起于龙岗区大运站,止于坪山区田心站,穿越大运新城、龙岗中心城、坪山中心区等重要城区,串联起深圳东进战略的枢纽门户区及核心引领区,连通深惠两地,组成了深圳市“东进战略”的骨干线路。

文化融合阐释线路新内涵


(资料图片)

16号线不仅完善了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市民出行,还打造了文化融合的地铁公共空间,以人文印记彰显城市活力。据悉,16号线大运中心站与技术大学站站厅、站台均采用无柱拱顶设计,相较传统站点,无柱拱顶车站设计使内部空间更加宽敞通透,客流集散更加通畅。不仅如此,16号线各站点的装修及公共艺术设计融合了深圳精神和客家传统文化,并以富有当代艺术美感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建设时与龙坪两区的重点文化机构持续互动,打造了“城市记忆博物馆”,构建了具有持续生命力的车站公共艺术空间,充分展现深圳“汇聚、包容、国际化”的城市文化内涵,激活沿线的城市文化活力。

记者了解到,全线站点整体以“阳光+”为设计主题,“世居、客居、新居”三种文化特征的标准站体现“共住、共生、共荣”的美好愿景。同时还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古语版“年深客地成吾地,日久他乡变故乡”的深圳精神融入其中,充分体现了深圳特色的“滨海客家”人文精神。

记者在双龙站了解到,该站以“游龙栖榕、岁月画屏”为主题,在契合车站的名称寓意下,采用龙图腾的抽象图案,在地铁的公共中庭空间形成了熠熠生辉的层次感,极具文化深意及视觉冲击力。本站艺术品以“祥云瑞彩、双龙戏珠”为主题,空中的龙珠呈现色彩变化,营造出祥云流光,瑞彩呈祥的意境。

直面挑战凝聚地铁建设深圳经验

城市轨道网络的日益密织,离不开建设者的辛勤付出。16号线途经区域地质复杂,施工和迁改难度大。

该线路一半以上的工点经过岩溶区,是目前深圳地铁线路中经过岩溶区域最长的线路。“16号线水文地质复杂,同时溶蚀性灰岩分布广,导致盾构掘进及车站开挖易发生坍塌、突泥涌水、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深圳地铁负责人介绍。溶洞形状极不规则,是困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最大难题,在深圳地铁建设史上尚属首次。施工团队特地前往贵州、广西等地的岩溶发育区学习经验,邀请全国多位顶尖岩溶勘察专家探讨方案。为了保障施工进程,做好风险管控,建设者在基坑开挖时严格遵循“开挖一段、封闭一段”的方案进行施工组织,多措并举攻克了土方开挖的涌水等施工难题;并通过提前与铁建重工联合攻关定制专用刀具、采取措施稳定地层、安排专人巡查应急等,顺利解决了岩溶强烈发育区域的盾构施工难题。

16号线不仅穿越岩溶复杂地质,还与沿线重要管线、河道、桥梁有有多处相交。建设者因时、因地制宜,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建设方案,持续克服多变地质以及复杂地下环境带来的挑战,盾构机配置相较以往也进行加强,打造并运用智慧盾构参与施工。中国铁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们在盾构机的刀盘前增加了摄像头,使用皮带机称重系统,可精确了解重量,避免超排。”同时,还投入了新系统提高隧道精度及掘进进度,保证隧道成型符合无破损、无错台、无污染、无渗漏的高质量安全标准。此外,为了解决新和站-六和站区间周边区域孤石发育带来的施工难题,深圳地铁联合中国铁建采用了微动探测技术探明孤石位置、埋深以及分布范围,并进行孤石预处理,结合破岩能力更强的刀具破岩,最终成功穿越孤石段地层。

此外,16号线穿越多个居住区,大体量征地拆迁成为困扰建设者的另一大难题。以大运中心站和龙城公园站为例,两站皆位于城市主干道上,道路两侧管线繁多,地下电力、燃气、通信、监控、消防和给排水等100多条综合管线交叉,盾构机需先后下穿次高压燃气管道、110KV电力管沟、给水管道等,稍有不慎就会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建设者主动融入驻地,借助深圳特有的“共建联控”工作平台,与业主、商户等单位联动,联合成立“攻坚党支部”,并协助电力、通信管线迁改单位进行现场施工及相关手续办理。5年来,参建各方完成房屋拆迁48万平方米,迁改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燃气管等各类管线318次,完成交通导改84次。

据了解,16号线施工高峰期,同时有11000余人在现场挥洒汗水、倾心奋战,各参建单位和全体参建人员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提前九个月攻克了岩溶区施工风险高、征地拆迁体量大、地下管线错综密布等一系列影响项目建设的关键难题,实现车站出入口、设备调试、安防系统摄像头全部完成,永久市政接驳基本完成的高质量开通目标,充分演绎了深圳速度和深圳标准,在攻坚克难中镌刻出了一部动人心弦的奋斗史诗。

创新赋能打造“未来地铁”

这条工期仅1814天的“高效型”地铁线路,在多项建设和运营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

16号线车辆采用了目前最高级别的GOA4全自动驾驶技术,可实现全自动运行以及故障自动恢复,给乘客带来更安全、更平稳、更舒适的乘车体验。在“ATS架构、“主/副控中心”、“智能运控系统”等方面更是科技感满满。深圳地铁负责人指出,在优化ZC、CI逻辑之余,16号线通过集中设置控制层中心,使关键技术人员的配置和布点更科学,彻底解决信号设备点多线长,维修人员分散且作业低效的问题;并且16号线开创性地突破了异地双加载等技术难点,搭建了主副“双活控制中心”,可以自如地切换,实现了系统功能的最大化;另外16号线还推出了国内首个“以行车指挥为中心”的智能运控系统技术路线,可极大提高行调的指挥效率,降低行调人员的劳动强度。

此外,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行车安全,16号线结合NOCC云平台架构,采用多种前沿技术,为车站应急防灾及反恐提供了高度数智化的应急保障系统;不仅如此,16号线的应急保障系统还引入了工业物联网技术,未来将结合能源管理、智慧运维为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为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再添一层保障。(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冯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