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现场。 邓加亮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陈淦璋 罗徽


(相关资料图)

【调研主题】

仓廪实,天下安。地处湘南山区的郴州市宜章县,正是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缩影。面对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的县情,宜章县在全省率先推行田长制,确保耕地保有量达到43.39万亩。宜章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县,2022年因耕地保护工作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比例低,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通报表扬。

又是一年种粮季,农民种粮补贴能不能及时发放到位?田长们工作是不是尽职尽责?科技服务体系是不是健全,农民种田有没有人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得怎么样……5月16日,记者随宜章县委书记张润槐前往田间地头“一线巡诊”。

【把脉问诊】

藏粮于地——

“既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也要把田长制落到实处”

宜章县岩泉镇团结村,新秧满田。

“书记你看,田里的秧苗讨喜吗?”张润槐刚下车,一位手机别在腰间、裤脚满是泥土的黝黑汉子迎上前来。

“长势不错,今年能挣不少吧?”张润槐一边与之交谈,一边向记者介绍,汉子大名姚如堂,在当地种田1100余亩。

“从去年情况看,土地流转费加上种子、化肥、人工等,一亩田成本合计1098.8元;我种的‘泰优农39’亩产收入1280元,种粮各类补贴297元……今年这光景还不错,一亩田估计能挣400多元,比去年只多不少。”站在田埂上,姚如堂掰开手指头细算账。但他也有忧虑:“我听到议论,说今年对种粮大户的补贴会取消?”

一旁的宜章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尹旭东回答:“不是要取消,而是即将改革,会越改越好。”

张润槐介绍,去年春耕时,有不少种粮大户反映“种粮补贴一直没到位”,他深入调研后发现,资金“卡”在县里各部门的会签流程上,导致进度迟缓。经过高位推动、优化流程,这一“肠梗阻”得以打通,种粮大户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县里正在进一步优化种粮补贴发放流程。

“老姚放心,县里会给种粮大户兜底。”张润槐说,这几年县财政陆续拿出资金,确保补贴优先发放,今后还会继续执行这个方案。

姚如堂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还有新期望:“如果政府能帮着把山上的土地流转下来,我还想加大种植面积哩。”

“岩泉镇和团结村的同志尽快帮助姚如堂把土地流转下来。”张润槐现场交办。

“既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也要把田长制落到实处。”张润槐说。

宜章多山,耕地资源宝贵,只能靠实实在在“管”出来。全县从2021年起实施田长制,组建田长队伍。同时,推出“宜章县田长制巡查监管”APP平台,能精准定位、即时报告、现场查勘,一改过去“宣传靠吼、保护靠走”的管理模式。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宜章县要求,县级领导、县有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每人“认种”1亩以上的抛荒田,全程参与复耕、管理和收割。身为全县第一田长的张润槐带头“认种”,恢复抛荒耕地,经常利用周末深入田间地头。

“有农户问我这个田长,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猪猖獗,伤害农作物的情况时有发生。野猪到底是归田长管,还是归林长管?”张润槐笑道,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县里也在研究“三长(田长、林长、河长)合一”、齐抓共管的措施。

藏粮于技——

“农民想种田,谁来传授新技术”

张润槐一行来到一六镇塘尾村。一位农技人员操控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数十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作业就完成了。

农技人员身边,种粮大户邓奇云正在虚心请教。张润槐上前调侃道:“老邓,花那么多钱买机器,自己不会用怎么行?”

“我一个小学毕业生,一时半会还玩不转这些高科技。”邓奇云说,这些年,他靠着“师傅”曹天祥指导种植水稻,面积从几十亩扩大到1600亩,并实现了全机械化作业。

“大家都认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曹天祥是一六镇农技站站长,最近他正在琢磨再生稻,也有问题需要县委书记支持解决。

“一季的稻谷收割完毕之后,立即上水、施肥,田间的稻茬就能进行二次生长,再发一次新芽,孕育新一季的稻子。”曹天祥说,与同样收两季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少耕一次地、少播一季种,节约种子、化肥等成本300余元,每亩产量可达300余公斤。

“只是再生稻目前不能申请种粮补贴,怕提不起种植积极性。”曹天祥说出顾虑。张润槐告诉他,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达到全县推广的条件,县里会同步出台补贴政策。

一六镇党委书记邱进冲说,“老把式”曹天祥过两年就退休了,随着农技员队伍日渐老化,“农民想种田,谁来传授新技术”的疑难问题已在一些乡镇出现。

“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抓好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谁来种田,也要考虑谁来指导种田。我们每年都会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农技人才,今后还要加大力度。”张润槐现场解答。

年轻人学历高,出“校门”到“农门”,能否安心扎根乡村也是问题。有种粮大户建言,我省去年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一些地方也出台政策,对评了职称的农民给予津贴和奖励。宜章是不是也能效仿,让更多“泥腿子”变身“土专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这个建议提得好,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同志都来了,你们尽快拿出方案报县委审定。”张润槐说:“土专家”和“洋学生”两条腿走路,才能更稳当地解决“谁来教种田”问题。

良田配良技,增粮又增效。一六镇塘尾村是全县10个千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片之一。听着邱进冲介绍,一旁的姚如堂投来羡慕的眼神:“请县里考虑一下,把我那1100亩田也建成高标准农田。”

张润槐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尧红华现场翻看资料,马上作出答复:目前县里已建设高标准农田36.7万亩,今年还将新建1.46万亩,岩泉镇团结村的水田就在规划之中。

【调研感言】

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宜章县委书记 张润槐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耕地,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田间地头,常去常新,县委书记作为“第一田长”,必须要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进行科学决策。

共性问题需要把握。比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提升、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如何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推进,等等。

个性问题也时有出现。比如农资价格大幅波动、“监督员、水管员、技术员”队伍建设、“田长制”软件平台完善升级,等等。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现场能解决的必须当即解决,不好解决的拿回来研究解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才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到位。

今后,我们还要强化制度支撑,层层压实责任;严格实行“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持续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措施,利用“互联网+”建立智能化耕地监测监管机制,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随行随笔】

“沾泥土”方能“冒热气”

罗徽

此次随宜章县委书记张润槐到田间地头调研,记者看到,他跟大家很熟络,能叫出每一位种粮大户的名字,清楚他们家种了多少地,对种粮的成本、收入账算得很清楚,而且一抓住问题本质就“刨根问底”。

粮机仓库里摆上板凳,围成一圈就开座谈会。不少种粮大户,当着县委书记和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的面,不寒暄、不客套,直言不讳,有事说事。县委办的同志悄声告诉记者,要是群众担心“说错”,或者干脆“不说”,那就无法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实践证明,真正深入基层和一线,踏踏实实去现场观察、去换位思考,去倾听那些在汇报材料中听不到的声音,才能抓住痛点难点,才能针对新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60岁的种粮大户姚如堂,说起国际形势头头是道,那是因为他关心国际形势对农资价格的影响;同理,县委书记坚决扛起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既算大账也算细账,就是不能有“糊涂账”。大兴调查研究,既是对我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宜章这个山区县不断刷新粮食生产成绩的法宝。

【调研之后】

调研回来第二天,张润槐召集自然资源、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进行会商。针对再生稻如何补贴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县里将研究出台政策,从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来支持再生稻种植,提升粮农的积极性。

针对种粮大户反映农业机械化供应不足的问题,宜章县将继续加大农机推广力度,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对于野猪出没田间祸害庄稼的现象,找林长还是田长管?遭遇旱情,需要水库或电站开闸放水灌溉,向河长还是向田长申请?宜章正在探索建立“三长”融合机制,建设综合指挥中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保障粮食生产。

宜章东部一些乡镇石漠化严重。为了生计,村民不得不在石头缝里精耕细作。这些年,当地党委、政府先后实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坡改梯等方法,真正见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湖南日报全媒体将持续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进展情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