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朱松梅
11月27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落幕。为期4天的大奖周包含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活动,近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专家学者参加了这场科学盛宴。
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周推出了“特别策划:仰望星空 对话未来”。多位知名科学家和大奖捐赠人在星空下回顾大奖七年来的历程,围绕“与未来科学大奖的渊源”“历届获奖人科学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等话题对谈。
获奖者学术报告会分别与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举办。2022年的获奖者杨学明、莫毅明分别阐述其获奖成果,众多蜚声国际的杰出科学家们也分别围绕专题领域,进行主题报告并展开学术交流。同时,科学家们也分享了各自的科研经验与科学方法,鼓励新一代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与探索。
11月25-26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在线上举办。30多位国内外顶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围绕纳米催化与材料、表观遗传学、流体与动力系统、天文大设备-大科学、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六大专题领域,分享最新科学发现与科研成果。
11月27日,“科学点燃青春——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系列活动全网播出,杨学明教授、莫毅明教授分别与青少年线上线下对话,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科研历程,鼓励同学们建立信心、释放对基础学科的好奇与探索。
“科学的历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满足好奇心的历史。设立大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引领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的潮流。”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在大奖周闭幕时说。七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参考国际科学奖项,在模式与形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关注,影响力也从华人科学界逐渐扩展到国际科学界。未来,大奖将持续朝着成为全球公认的百年科学大奖这一目标日夜兼程。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大奖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迄今共评选出 27 位获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