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某地方干部因额前“一撮白发”引发热议。不少人怀疑这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挑染”,并认为这样染发不符合公务员的庄重形象。官方回应称,发色是自然长成的,自到岗以来就是如此,并非染发。

干部因“发色”而被评头论足,想来实在荒诞,却并非孤立现象。不久前,某地领导干部在会见来宾时也因所谓“坐姿”问题,被舆论好一通质疑。平心而论,公职人员当然需要主动接受舆论监督,也要理性看待舆论争议。围绕某一具体问题,每个人所处立场不同,难免会有迥异甚至冲突的关注点。但可以明确的是,发型也好、坐姿也罢,这些“面子”不该成为衡量干部好坏、能力高低的决定性标准。动辄根据某一举动、某个表情就展开花式脑补,多少掺杂着某种刻板偏见在里头。

小细节点燃大讨论,折射着公众对领导干部的关注之高、要求之严。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对广大干部而言,这种无时无刻的聚焦,是外部监督的压力,也是审视自身的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是面对人民群众的应有姿态。对广大网友来说,关注干部、监督干部是好事,但也要警惕将此停留于浅层次的“形象审视”,而忽视了干部真正的业务能力和治理业绩,导致舆论关注失焦跑偏。

干部干部,实干为先。如今,越来越多想干事、敢干事的年轻人正积极加入干部队伍,有个性、有活力是他们的普遍特质。某种程度上,这份青春活力也在塑造着当下的政治生态与环境。舆论把关注的目光多向能力和业绩聚焦,对年轻干部是更有意义的监督,也是对他们成长更有价值的帮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高源

流程编辑:u06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