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时10分,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采取“一箭26星”方式,将搭载的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该批卫星主要用于技术验证试验和商业遥感信息服务。
(相关资料图)
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第二次飞行。力箭一号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该箭起飞重量135吨,起飞推力200吨,总长30米,芯级直径2.65米,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500公斤,丰富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能力谱系。
中科宇航表示,火箭发射连续成功,标志着力箭一号技术状态成熟和可靠性不断提升。该箭现已形成完备的生产制造服务体系,正式迈入批量化生产、规模化运营、系列化发展,能为卫星用户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快响应的定制化发射服务,将加速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航班化发射步伐。
解读 26星是怎么“拼火箭”的?
在本次发射任务中,力箭一号火箭将2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26颗卫星是如何“拼火箭”上太空的?作为交通工具的力箭一号又有哪些非凡的本领?
如何给26颗卫星排座位?
一次将这么多“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要怎样安排它们的“座位”?又有哪些技术难关呢?在发射前,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总装厂房,对这一发火箭进行了独家探访。
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总长约30米,起飞推力200吨,可以将1.5吨重的航天器送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此次力箭一号一箭多星发射,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
在设计26颗星的布局时,研制团队发现,最大的一颗卫星长度约2.4米,相比其他卫星更占整流罩内的空间,怎么合理摆放,成了困扰研制团队的一个难题。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助理史晓宁介绍,我们创新采用一种斜板的布局,斜顶在头上,这样就带来了一些力学环境的问题,因为环境肯定没有侧挂或者是直顶环境好,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的动力学仿真,做了振动试验,保证卫星的环境在卫星的承受范围之内。
通过研制团队的攻关,力箭一号合理地将26颗卫星装入了火箭整流罩,并设计了4次分离动作,保证卫星入轨时互不干扰。
为什么要“拼火箭”上太空?
一箭多星发射任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此前,我国一箭多星的最高发射纪录由长征八号火箭发射一箭22星创造。我们为什么要让卫星一次次“拼火箭”上太空呢?专家介绍,所谓一箭多星,就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将多颗卫星送到预定的轨道。对于商业航天市场而言,成本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重量只有几公斤到几十公斤的小卫星,搭载发射,就成为节省成本的最优选择。此外,一箭多星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研制效率、发射效率,满足高密度发射的任务需求,具备标准化的“拼车”模式也将成为未来商业航天的主流。
力箭一号有何非凡本领?
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连续成功发射,标志着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成熟和可靠性的不断提升。要想把各种功能的卫星载荷送到天上去,作为交通工具的力箭一号又有哪些非凡的本领?
火箭发射卫星的重量代表了火箭的运载能力,同时也决定了火箭的商业价值,此次发射的26颗卫星总重量约1.1吨。
力箭一号作为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在运载能力、入轨精度、设计可靠性、性价比等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固体运载火箭领域先进行列。
中科院力学所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杨毅强介绍,力箭一号是迄今为止我国运载能力最大,起飞推力最大,起飞重量最大的固体火箭。整个火箭长是30米,直径是2米65。整流罩有2米65和3米35两种状态,这次飞的还是2米65状态。
杨毅强说,由于前两次飞行需要积累宝贵的飞行数据,因此火箭内部安装了许多传感设备,占用了一定的运载能力。力箭一号首飞时的卫星重量是800公斤,这次提高到了1.1吨。后续,经过多次飞行的经验积累,力箭一号的运载能力将逐步提高到最大。
史晓宁介绍,今年还策划了两次发射任务,这两次发射任务都是商业发射,卫星整个重量会越来越重,越来越接近我们最大的运载能力和上行的重量。 据央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刘苏雅
流程编辑:U03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