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 苏轼、八大山人、石涛等名家之作亮相

“美的殿堂”600件馆藏家底走向大众


(相关资料图)

中国美术馆自1963年建馆以来,至今已走过一甲子美的历程。“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日前开展,分为“致敬经典”“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美美与共”四大主题展览,通过近600件作品,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对馆藏经典作品进行活化,让“躺”在博物馆库房里的作品“活”起来,愿和所有爱好“美”的人一起努力,把中国美术馆打造成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

观众在展厅内参观。

观展 亮点

年代最早的镇馆之宝

苏东坡传世《潇湘竹石图》再焕神采

《潇湘竹石图》 苏轼

中国美术馆藏有数件镇馆之宝,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苏轼传世至今的绘画作品仅有两三件,《潇湘竹石图》就是其中之一。更为难得的是,这幅图卷传承有序,画上包含了元明26家、共计3000多字的题跋,始于元代湖南收藏家杨元祥,时间是元统二年(1334年),止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

《潇湘竹石图》能够进入国家收藏体系,离不开捐赠者邓拓的贡献。1961年,邓拓用从《北京晚报》预支的发表《燕山夜话》所得的稿费,加上变卖手中数十幅古画所得的钱,购得《潇湘竹石图》卷。此后他深入查阅资料,考证出此卷是苏东坡的真迹。1964年,邓拓从自己收藏的古代绘画珍品中精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0余件(套),无偿捐献给国家。“自邓拓先生捐赠以来,这批古代绘画珍品便成为中国美术馆的宝藏,发挥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吴为山说道。

“由署款可推测,此画是苏轼画给好友孙觉的。画中描绘的是今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交汇处遥接洞庭的苍茫景色,体现了与《枯木怪石图》不同的意境,开阔而悠远。”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说,《潇湘竹石图》的构图颇为空灵,具有“笔尽而意不止”之境。这幅有九百多年历史的画作,曾出现老化现象,后经过专家反复研究、精心修复,再次焕发了神采。

“东方马蒂斯”常玉

这幅《马》曾挂在画家工作室

《马》 常玉

近现代著名画家常玉的一生令人唏嘘:少时家境殷实,成为20世纪早期留法并旅居巴黎的中国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我行我素,生前几乎没有受到画坛的重视;晚年穷困潦倒,1966年因煤气泄漏事故在巴黎去世。而今,他在孤寂中创作的画作却受到世界的瞩目,在拍卖场上屡屡刷新纪录。

《马》(图见本版右上)是中国美术馆藏唯一一件常玉的油画作品。画面中水天一色,一匹马正在河中饮水。河滩和远山的空间布置,既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呈现出平远的山水画意境,又具有西方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平面形式构成原理。1984年春,这幅画曾被打包在潘玉良的数千幅作品中运回中国,却因作品状况不佳、颜料层脆弱剥落而长期藏于库房。2018年,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部将其修复完成。如今,这匹曾被画家挂在自己工作室中的小马亮相展览。

细看这幅《马》,体态圆润丰盈,用线简洁有力、细腻流畅,具有韵律感和装饰性。正是这种简练圆润的线条,为常玉赢得了“东方马蒂斯”的称谓。1930年,常玉创作此幅作品时,正处于一生中短暂的婚姻生活里,艺术创作愉快惬意。他结识了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杜尚等艺术家,并受他们的图式经验启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常玉曾说过,画中的动物就是他自己。这幅《马》悠闲、自在,是当时艺术家的自我内心写照。”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汤林丽介绍。

感动亿万国人的杰作

《父亲》源于“心里猛烈震动”

《父亲》 罗中立

烈日下的一位老农,在劳动的间隙手捧粗瓷碗准备喝水,大颗晶莹的汗水流过他脸上深深的沟壑。展览展出的罗中立油画《父亲》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超写实的手法,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1980年,罗中立以《父亲》震撼中国画坛,并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数十年来,这张脸庞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一道丰碑。

作品《父亲》的人物原型,既来自艺术家在大巴山下乡写生时认识的房主邓开选,也源于罗中立在重庆沙坪坝公厕旁遇见的一位守粪的农民。那是在1975年的除夕夜,当罗中立的目光与守粪农民的目光相遇时,“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罗中立说道:“我要为他们喊叫!”他开创性地为一位普通劳动者绘制巨幅肖像,这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美术创作中人物形象描绘的转变,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高度重视藏品的保存与修复工作,《父亲》在2021年接受了诞生以来的首次系统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专家们发现画布背面的标签下覆盖着此前的标签,展现出这幅画作名称的更替。最初,罗中立给油画命名《粒粒皆辛苦》,后来改成《我的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审的过程中,作品定名《父亲》。

“清冷奇人”八大山人

《鹤鹿凫雁图》白眼却为何?

《鹤鹿凫雁图》 朱耷

在中国美术馆的三层、五层全部展厅及六层藏宝阁,“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梳理了中国写意艺术的文脉流变。吴为山表示,明清之际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书画是传统写意艺术的巅峰,二人同时也是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型时最具创新意识的代表性画家。“写意艺术的文脉中,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液,也流淌着艺术家生生不息继承与创造。”

八大山人朱耷创作《鹤鹿凫雁图》每轴独立成像,分别描绘了鹤、鹿、凫、雁。从署款“八”呈两点,并改“画”为“写”来看,应是其70岁之后的佳作。屏中每个形象均作“白眼”状,彼此间还似乎相互顾盼。白眼是一种孤高、孤傲的自我表达。但八大山人对世事的孤冷与不屑,也建立在他对世界充满童真和天趣的艺术人文温度。历经人生坎坷的他最后归于平和,既严肃、又幽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此次展览中,策展团队在展墙上展示了八大山人与石涛的常用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馆员吴彧弓介绍,八大山人早年在佛门里叫“传綮”,是为了借宗教之地保存生命;走出佛门时自称“秃驴”,心中在自嘲;晚年称“八大”,所谓“八大”,是“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的“大我”,这个“大我’,已将自己的生命与艺术合为一体。

观展 解码

藏宝阁里探秘古画珍宝

在中国美术馆6层,有一个被誉为中国美术馆“皇冠上的明珠”的“藏宝阁”展厅,里面定期展陈大家名作,这是中国美术馆为了不断扩大藏品利用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走进藏宝阁,众多古画珍宝汇聚一堂。其中,唐寅《湖山一览图》描绘了江天辽阔的景色。近处是两组山石、树木、房屋,远处有几组远山和船只往来。画面中间大片空白成为湖面,十分空阔。近处刻画十分细致,左边有几人在楼中望湖对坐,饮酒畅怀,一人凭栏远眺。右下茅屋中有一人持卷读书。

据了解,古代书画作品的材质多为绢本纸本,颜料大多从植物提取。这些材料在遭受太多光线时容易被侵蚀,也容易被氧化而降低其耐久性,出现发黄、变脆、褪色、霉斑等现象,难以修复。因此,对于光特别敏感的古代书画作品,照度一般需不超过50勒克斯(lux)。由于闪光灯是瞬间强光,会对作品造成伤害,因此观众需要关闭闪光灯以保护作品。

美的温度送达每一位观众

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职责。为了方便小朋友来绘画和临摹,吴为山和工作人员设计制作了“爱心坐垫”,上面印有吴昌硕、齐白石、吴冠中等艺术大家作品中的元素。

在展览中,不少经典作品的右下方有二维码,观众可以用手机扫码获取作品信息。在展期中,中国美术馆还将举行一系列公共艺术教育活动,邀请志愿者、创作者等来讲解作品。同时还将推出残疾人温暖日等活动,将美的温度送到每一位观众心里。

观展 提示

●地点: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 中国美术馆

●展期:系列展览展至7月2日 其中“墨韵文脉”主题展览展至8月6日

●票价:免费,需通过中国美术馆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

本版图片除署名者外 中国美术馆供图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王广燕 相旭阳

流程编辑:u06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