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幅幅“可居可游”的古代画作,为观众提供了在山水之间“畅游”的契机。9月8日,“何处寻行迹——馆藏古代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从馆藏历代绘画中精选了元明清山水画和人物画五十余件,以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展览以古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和理想为切入点,分为“四时景物”“意象玲珑”“人境相偕”三个部分。展品既包括沈周的《云水行窝图》、戴进的《松下弈棋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任伯年的《秋林觅句图》等经典名作;也包括较少展出的特色藏品,如张宏的《仿古山水册》、梅清的《山水》、钱慧安的《人物故事册》等。
古人顺应四时物候的生活智慧,有时“藏”在山水画中的人物在不同时节的活动里。在“四时景物”版块,观众可以通过王翚(款)《仿古山水》册页、张复《雪景山水》卷等画作,了解古人在不同时节进行的活动:春画归牧耕锄、郊游踏青、渔唱渡水;夏画避暑纳凉、玩水浮舟、风雨过渡;秋画吹箫、玩月、渔笛、登高;冬画雪笠寒僮、寒郊游猎、雪江渡口。这些在自然环境中的应景行为,折射出古人如何通过合自然之序,寻自我与万物之道。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有时可作为欣赏作品的“画眼”。在“意象玲珑”版块,观众可以探寻画中人在山水中的不同行迹,来理解古人寄于此的志趣。展览展出的明代蓝瑛《白云红树图》轴,巧妙地将红白蓝绿等多色汇聚于风景中,一座木桥横在山林中,桥下是潺潺流水,桥上是一老翁持杖与童子缓缓行走在桥上,让画面有了趣味和生机。
展览的最后一版块“人境相偕”,聚焦山水画中的人物与其所处的环境的隐喻关系。从张宏《松声泉韵图》轴、任伯年《秋林觅句图》轴到王素《人物》扇面,松柏、杨柳、奇石等元素既是风景,又是人物精神的外显。此次展览的题目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藏的清代朱昂之《仿王蒙山水图》中,画家自题的诗句“幽人空翠间,何处寻行迹”。展览将古代书画与现代视角联系起来,旨在重新诠释并拓展古老的人与自然观的内涵,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新的助力。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将持续至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