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兔年正月,新华社湖南分社发起“90后记者新春行”行动,派出一批青年记者赴农村蹲点探访。6名记者几乎都是城里长大的“90后”“95后”,农村于他们而言,曾是陌生的、遥远的。一周时间,他们行走在田垄边、围坐在院坝里,怀着好奇也怀着欣喜,去观察、交流、记录和思考。农村的早春在忙些什么?春日光景中,藏着怎样的信号?一群年轻人,给出稚嫩却质朴、鲜活而真切的答案。

这是1月31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拍摄的油菜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早春二月,我们来到洞庭湖平原、大湘西山区和湘南产业园区,捕捉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里的春天。


(资料图片)

抢抓农时备春耕、开工复产马力足、乡村振兴力量强……广袤的湖南乡村呈现一派万物争春、欣欣向荣、斗志昂扬的美好景象。透过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我们看见,活力勃发的三湘大地,涌动着复苏的脉动和振兴的希望。

2月8日,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辆无人驾驶插秧机正在田间测试。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春天的脚步

走进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高粱坪村的农耕文化陈列馆,一条由稻草编织而成的草龙盘在房上,惹人注目。高粱坪村党总支部书记、村主任祝中良说,当地农耕文化悠久,正月舞草龙寓意丰收。陈列馆里,犁、耙、锄头等农具老物件,无声诉说着传统农耕的往日光景。

眼下,湖南正是备耕阶段,而赫山区是湖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2月10日上午,在高梁坪村种粮大户夏志鹏流转的1020亩土地上,4台旋耕机在翻耕土壤。夏志鹏说,5天时间便可完成全部翻耕作业,为今年的春耕生产打下基础。

2009年,夏志鹏开始规模化种植,从2013年起陆续购入烘干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劳务成本,提高了种田效率,也就提高了收入。”夏志鹏的土地全部种植双季稻,去年种地挣了30多万元。今年春耕,他打算请十多位农机手齐上阵,“我对收成有信心!”

2023年,赫山区计划完成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面积36万亩以上,早稻播种面积42万亩以上,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5.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预计可达50万吨。

千百年来,丰收是中国农民最朴素的渴望。如今,从“肩挑背扛”走向“机械化”“智能化”,农业现代化让越来越多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增产增收。

2月3日,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黎家坪镇供销惠农服务中心化肥储备库,工作人员正在搬运化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湖南省农机事务中心数据显示,目前该省已有95个农业主产县建成县级监测系统并接入全省农机作业监测系统,共接入北斗终端16824台,全年监测各类作业面积537万亩,涵盖稻油生产机械化耕种管收全过程。

500多公里之外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陈团村,远山笼罩在薄雾之中,早开的油菜花在田野中零星绽放。

立春当天,记者在这里听见机器轰鸣,看见工人忙碌,高标准农田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挖掘机正在作业,人们相互协作清理河道碎石,修建灌渠护坡。

“项目从正月初三就开始施工了,我们要抓紧时间,为春耕做好准备。”陈团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刘辉一边指挥着施工一边告诉记者,原先田里灌溉只能依靠旁边的小河沟,灌渠建好后,可以提高农田灌溉、防洪能力,惠及周边1000多亩耕地。

陈团村地处山区,农田坡多、台地多,难以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以往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几乎靠人工。“我们还规划了机耕道,建成后便于农机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通道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肖六平说,去年全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42万亩,今年还将加大投入力度。

越来越多的山区粮田,由此变成良田。2022年,湖南新建高标准农田460万亩。截至去年底,湖南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075万亩,2023年湖南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45万亩。

这是1月31日拍摄的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复苏的脉动

开春奋进正当时。走进湖南省衡南县工业园区湖南美康光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条生产线同时开工,一根根通信光纤经过多道工序,被缠绕成线团,检验、贴标,码放整齐,等待铲车转运到货车上,转辗出口海外。

“开年来势很好,我们接到了来自欧洲的订单,现在铆足劲把产值搞上去!”公司总经理许雄虎说,公司2020年从深圳搬过来,从搬迁到投产只用了5个月。“政府的优质服务,给了我们稳产扩产的信心。”

湖南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要地区,近年来省内多个县(市、区)抢抓机遇,通过做优政府服务、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沿海企业落户,并在土地租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让企业稳得住、扩产能、谋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湖南各地许多乡镇走访,看见老百姓家门口的乡村车间里,生产热火朝天。

在花桥镇高新村的高频变压器生产车间,穿线、组装、检测,40余人正忙碌着。公司负责人打算今年再新招30名员工。高新村驻村第一书记汪旭说,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小孩,乡村有了人气、多了生机。

在洞庭湖畔的益阳市,“90后”谢康也有开心事——

“小伙子,笑一个!”正月十二,原本打算外出务工的谢康,却登上了家乡人社部门的免费接送车,因此拍照留念。镜头定格的瞬间,他心里想着更要紧的事——几个小时后要参加一场招工面试。当天,他顺利在家乡找到了新工作。

谢康告诉我们,那天,他原本打算外出务工,却被火车站的一块块招工展板留住步伐。当看到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开出5000元月薪时,他心动了。“离家近、有五险一金,比我在外地打工挣得多!”他就这样背着离家的行囊折返,直接前往家乡的企业面试,迅速上岗。

谢康的际遇,是益阳这座内陆小城招工市场的缩影。益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属分局局长毛智勇介绍,近年来本地的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好了,薪酬待遇与沿海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更多人返乡就业。

2022年,益阳高新区外出务工人数与2020年相比减少了近50%。“越来越多人留在了家乡,招工、求职供需两旺,就是我们实打实的信心。”毛智勇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湖南人社部门集中为重点群体和用人单位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年初以来,共帮扶2335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截至2月7日,全省共举行线上线下招聘会1045场;发送一大批返岗复工专车专列,助推607.15万务工人员有序返岗。

2月8日,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处蔬菜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在清理蔬菜育苗盘中的杂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思汗摄

振兴的力量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挂满屋檐,头戴银饰的苗家阿妹探出窗外吹泡泡,五彩斑斓的泡泡飘向远方……这是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苍冲村里一幅刚完工不久的墙画。行走在苍冲村,时不时能看到三两位墙绘师在房前屋后的白墙上挥洒创作,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墙画让小山村活跃生动起来。

湖南省委办公厅驻苍冲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长曹珑说,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带领老百姓对房屋、庭院和公共空间美化提质,墙画就是其中一环。

在工作队帮助下,村容焕然一新,老百姓腰包也越来越富。“去年黄桃种植户人均增收8000余元”,曹珑说,驻村工作队2021年来到村里,立足当地特色,帮村里的黄桃产业稳产增效、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去年,村里成功注册“苍冲寿果”商标,并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

今年,驻村工作队还有新打算。“要进一步推广标准化种植,把品牌打出去,让黄桃成为‘致富果’,把墙上的画变成真实的日子!”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驻村工作队发挥着关键作用。截至目前,湖南省共选派12784支工作队、33741名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54万名干部与脱贫群众结对,为农村谱蓝图。

蓝图谱写在山区,也在原野——

人民作家周立波的故乡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地处洞庭湖平原,是小说《山乡巨变》的原型地。我们来到这里,仿佛置身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之中。

“90后”清溪村党总支部委员邓旭东对村里的年轻人如数家珍:有返乡创业青年投入30万元打造了集采摘、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乡村体验项目;还有人春节返乡后看到家乡发展,决定投资开文创产品主题店;更有不少青年,过去在外运营民宿积攒了经验,如今提出申请,想回村创业……

2018年以来,清溪村启动提质改造,村里形成了连环画长廊、清溪荷塘、立波梨园等20多个景点,开发了精品民宿、清溪剧院、映山红花谷等旅游项目,还建起了10间作家书屋。

村子越来越美,向往也在升级。邓旭东观察到,在村民代表服务群众联络站,过去搜集的诉求都是关于民生需求的,现在更多是“我想参与村里的发展”“我想建一个民宿”……今年春节,许多年轻人自发聚到一起,聊村里文旅发展、创业等,对家乡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

清溪村是湖南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缩影。去年11月,《湖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围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12项重点任务,着力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

创业基因在涌动,新生代们正在广袤的乡村大展拳脚。“我们都相信,在这里,生计离我们很近,梦想离我们也很近。”邓旭东说。(新华社湖南分社“90后记者新春行”报道团队:阮周围、张格、余春生、程济安、柳王敏、陈思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