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概高中的时候接触了秒五,那个时候还蹭的是邻居家的无线网,用的是三星星系系列的老手机,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县城的高中下自习回到家里,躲在被窝,看了许许多多的动漫。从宫崎骏开始,看新海诚,看《虫师》、《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几乎每晚都看到一两点。

但就只有秒五,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危及到人的存在的内核的,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部动漫里的想象,它是写实的,它破碎的、片段的画面,如同人被抛入现代之后的破碎与抽离。它对现代社会人之童年的上色,以及对青年或者说成年阶段的上色,显示出天然的对比,对日本人来说,它是东京,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北上广深。


(相关资料图)

这种抽离来自于流动的社会。回想我自己,从曾经的乡村迁徙到小镇,再从小镇迁徙至县城,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迁徙是具有破坏性的,同辈群体的丧失,熟悉的环境的骤然改变,曾经投注过心血的关系的斩断与连根拔起。贵树和明里的童年也是这样,随着父母的工作而流动。

只是,这种流动是社会性的,对个体来说永远只是一种暂停与流动的间歇形态。

流动社会服务于能够将一切在市场上进行通约的效用,可以想象,贵树和明里的父母也作为普通的人,公司的职员,被外派,被调动,被放置在更加合适的位置……然而对孩子来说,世界竟为之重组了。

如果说,孩子是一种隐喻,那么,也就是象征着自然感情的人,是拒斥分离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内部配合精密的系统,其流动性的要求降至于个体,便是对个体珍视的,伴随着自然生活而展开的其他不可通约的价值的切割与损毁。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一切都是悲剧,如同肃杀的金气斩断盛夏的最后一丝生机一样,横亘在贵树和明里之间的就是现实的巨大隔膜,对于还不掌握经济与政治权力,行为能力都不完全的孩子来说,这种无力感是自然的,是结构性的,因之能够打动人,因为任何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都不免叹息,而贵树和明里还算是挣扎过,奋斗过,留下了名为回忆的东西。

随着年齿增长,生命中还会遇见其他的人,产生其他的事情,然而,经历过冰冷现实捶打的心灵,内中的思虑便十分复杂,进而沉重,这种沉重便是老去的象征。我们会想,如此珍贵的情感,能否呵护它,一直熠熠生辉;活着会不会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又或者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才是重要的呢?……

花苗的出现,便是一种衬托,一种光与暗,彼与此的隐喻。人们到处生活,贵树大概会回到东京,花苗则有可能在本地生活,流动依旧是他们在社会时空中的最终归宿,但交错的相对静止的间歇形态,便是他们此生的缘。在学校里,青少年是未分化的状态,遥远的鹿儿岛,远离东京的节奏,花苗的生命体验要迟于贵树,然而贵树已经经历过其他的成长,经历过时空的破碎。花苗是一面镜子,是青少年未分化阶段的最后的纯真与美。花未开全月未圆,在这种审美中,既有对懵懂与青葱岁月的礼赞,更有与其余复杂、萧索、压抑部分的鲜明对比。

面对悸动的心灵,面对鲜活的生命,贵树本能地保持距离,或者是自己没有厘清自己的思绪,或者是害怕辜负,或者是仍旧沉溺在上一段生命的缘里。

遥远的小岛是卫星火箭的发射地,现代化很早很彻底的日本,早已经在全域内都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分工体系。躺在草坪上看的人,亲近草地和大地的人,还有时间在细腻情感上投注心血的人,显得可爱,又显得渺小。那么,面对如此浩渺的宇宙,这颗卫星难道就不显得渺小吗?这人类劳动的伟大杰作,却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新海诚的作品里始终回荡着人的价值,但是他如同漂浮的现代性一样漂浮,其世界观也总是在大量的留白中显得无力与破碎,这也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通病吧。

回到现实中来,贵树最终回到了东京,花苗的告白,让我们更加爱这个形象,喜爱,怜爱,深深与之共情。花苗面对的海浪是不曾停滞的现实,唯有人的勇敢,不断磨练技艺,与海浪交互,深切共振,才赋予了它值得被描写的意义。

然而贵树,越来越多的经历,越来越多的身份,越来越多的际遇,只能通向一个最终的结局,那就是纯真的孩童也终将被纳入名为社会的整体。

那些思虑也有可能一并被吞噬,心灵已然有一层硬壳,不是老去,而是分泌了自我保护的外壳,也正是因为这种保护,变得麻木。

贵树的心不是死去,而是被外化的壳保护起来,这种生命与灵魂的状态,也是现代社会的共性,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的保护和包裹中完成,其纯真的面向过分地张扬,在长达十几年的未成年中强化,最终突然被抛入真实的社会。就如同往滚烫的热油里放入冰冻的肉丸,表面已然焦糊,内里还是冰凉。

但无论如何,孩童都是被抛入大人的世界里的,孩童的孩童化,也是往代的大人缔造的社会事实。

而贵树没有喜欢上东京,也没有习惯于公司与城市的生活,他越来越个体化,越来越原子化,越来越具有流动性,除了被包裹住的心,整个肉身都消融在了都市这一流动的现代性中。酒精、香烟、电子产品,“钱越来越多,想买的却越来越少”,心灵以外的东西因为长期得不到同类事物的滋养而纤维化,对于身体的滋养,对于生活的经营,对于未来的憧憬,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现代性的无意义感,其流动性背后,是去往死寂的静止,过程是对真正具有流动性与生命力的事物的撕扯与剥离。

虽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但其实离真正的心灵所想要的那种社会、离真正能够滋养人心的那种生活,都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就是秒速五厘米的悲剧,流动是无法遏制的客观,相遇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这其中的暂停所生发的超越于客观造物的部分,最终也沦为遥相背离的陌生,沦为丝丝缕缕却永远握不住的回忆。

日本文化将这种孤寂幻灭的感觉往整个人生和世界延展了,但对于高中的我以及现在的我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它提出了美,虽然最终的路是欣赏、参与、寂灭。世界予人生,却又予人死,江湖教人相见,却也令人相忘和不见。后来,我又寻着其他的答案去了,至今也不知道选择什么答案,但秒五无疑是问题的起源,是我在小小的县城高中在学习之余的生命意义的实现。

缘起、缘灭,生离、死别。

这是自古以来的谜题,在而今的社会又已别样的方式重演了。

苏轼怀念小弟,王维的遍插茱萸,义山的西窗剪烛。然而,社会剥离的部分,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别离的烈度,是否全然是社会骤然的变革导致的?又及,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何以自处,又何以看待?更多的,何以思索和改变?这便超越了文学和艺术的范畴,但它们为人的心灵种下了跳动的种子,催生出茂盛的、关于生命的密林。教我们爱,教我们善,教我们理解,教我们如何沉思,教我们自强不息。

最近在写论文,觉得许多问题的来源于研究的兴趣还是来自于最切己的、最深刻的体验,秒五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文学和孩子们看的动漫,大人们关注许多看起来急迫的问题,但往往最为急迫的事情,却在不起眼的某个瞬间,在某个正在发生的故事那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