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办案检察官通过远程讯问系统讯问嫌疑人。 王章丁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法治周末》记者 答笛
“他是我同村老乡,我亲眼看见有人上门感谢他帮孩子就业,怎么可能是骗子……”湖北省罗田县居民李刚(化名)在酒桌上巧遇“领导熟人”,对方自称能帮忙安排有“正式编制”的工作。可是李刚给对方所说的“领导”发出去一堆“红包”,却不见“编制”的踪影。原来,微信上的那位“领导”,竟是“领导熟人”自己。
8月21日,《法治周末》记者从湖北省罗田县人民检察院了解到,经该院以诈骗罪提起公诉,上述案件被告人瞿洋(化名)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十个月并处罚金,责令其向被害人退赔违法所得。
亲眼见到“被关照者”上门道谢
“只需一点‘活动经费’,保证拿到正式编制。”某天酒过三巡,瞿洋向朋友李刚“透露”说,自己跟某单位领导张某很熟,张某给他安排了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不但清闲而且工资很高。
“这位领导不仅位高权重,而且‘乐于助人’,特别关照老乡。”瞿洋强调说。
“李刚的孩子此前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一直不顺利。”负责办理此案的罗田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王丹告诉记者,李刚之所以对瞿洋声称自己是“领导熟人”这事深信不疑,不仅因为两人是同乡,而且他还曾见到与瞿洋素有不和的杨某提着礼品上门,感谢瞿洋“帮忙”。
瞿洋称,自己找了领导张某,帮杨某的女儿安排了有“编制”的学校工作。李刚打听过,杨某女儿的确在某学校上班,而张某也确实是某单位领导。
“只要能解决编制,花点钱没关系。”李刚决定通过瞿洋联系张某,帮自己孩子也安排一份好工作。
和“领导”加上了好友
“这事没问题,但要准备6000元给其他领导疏通关系。”今年1月的一天,瞿洋将微信聊天截图发给李刚,李刚迅速准备好现金红包,拜托瞿洋转交给张某。当天下午瞿洋告诉李刚,红包送去了,领导让他抓紧时间提供孩子的毕业证、工作证明等资料。听闻消息,李刚满心欢喜。
几天后,瞿洋又找到李刚,说张某找了3个领导帮忙,需要“费用”。李刚向瞿洋微信转账1500元,不久瞿洋就回复说“领导答应尽快办成”,并将“张某”的微信推送给李刚,让其加上“好友”,直接联系。
李刚心想,瞿洋和“领导”的关系确实不一般,也对孩子的“编制”更有信心。
继续找多部门领导“疏通”
“拿编制要找组织部门、用人单位,还要找上级单位……要跟不少领导疏通关系。”在瞿洋的“洗脑”下,李刚言听计从。
一天,瞿洋带李刚到某小区附近,当面给张某打电话:“领导,我们到了,马上就上去。”放下手机,瞿洋告诉李刚,张某需要5000元疏通关系,李刚将身上4000元现金交给瞿洋,让其前去找领导。
“你不方便出面,先找地方休息下。”李刚很快收到“张某”的信息。一个多小时后,瞿洋回来退还了李刚3000元,并告诉他,张某刚才请几个领导宵夜花了1000元,那5000元‘疏通费’自己已代为垫付。
见瞿洋如此仗义,李刚当即表态:“要用钱尽管告诉我。”第二天,他就向瞿洋转账10000元,表示其中5000元是归还垫付现金,另外5000元供下次“打点关系”。
“马上就能解决,你把孩子的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给我。”两天后“张某”联系李刚,让他准备一笔钱。这次,李刚不仅将钱凑齐,还特意准备了一条香烟送给瞿洋。
“上次没办妥,还需要再跑关系。”又过了几天,“张某”联系李刚,让他再准备一笔钱。就这样,“张某”陆续以打点关系、修改档案等借口,向李刚索取了7万余元。
不止一起犯罪事实
钱一笔笔花出去,时间一天天过去,李刚孩子的工作却始终没有着落。今年2月,李刚通过其他人打听到,张某根本不认识瞿洋,这才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
经公安机关移送,罗田县检察院受理了该案。在承办检察官王丹的细致审查下,案件中的疑点和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原来,瞿洋并没有固定工作,“张某”的微信实际上是瞿洋一人分饰两角,自导自演。那天瞿洋当着李刚面给“领导”打电话,是打给了一家足浴店的前台;而瞿洋声称请领导宵夜,其实是去河边散步了一个多小时。
“让李刚陷入骗局的关键原因,是杨某孩子的工作问题。”王丹告诉记者,瞿洋只是将某学校的招聘信息告诉了杨某,杨某的孩子作为临聘人员进入学校工作,目前仍在备考“编制”。而杨某提着礼品上门感谢瞿洋,既是因为正值年关,同村互相走动一下,也是感谢瞿洋主动告知其招聘信息。
“编制都是要考的,我哪有能力解决工作,都是骗他的。”瞿洋承认,从李刚那里骗来的钱已被自己挥霍一空。
“分析他的作案手法后,我们认为被害人可能不止李刚一人。”讯问瞿洋时,王丹发现可能还有遗漏的犯罪事实,便建议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调查,瞿洋对孙某声称能帮忙消除危险驾驶的犯罪记录、办理驾驶证,并假冒交警以修改档案、疏通关系为由,骗取孙某两万余元。
罗田县检察院认为,瞿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构成诈骗罪。6月29日,该院对被告人瞿洋提起公诉。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近日依法作出上述判决。